“篆书篇•篆刻篇”大结局——“雨山问道”江苏省书法院中青年书法家学术提名展(篆书篇•篆刻篇)入展名单新鲜出炉
经过严格的评审,(篆书篇)陈泓凌、许晨曦、郁枫、张勇、何倩、武宝民6位书家入选本次展览,(篆刻篇)陈伯舸、陈巧令、孙建明、陈维、陆晨辉5位书家入选本次展览。 秘书长:
本次评审以打分方式进行,主要评审流程分两部分: 一是省书法院精心准备,提前将所有的投稿作品装裱,拍摄高清图片寄给评委。每位作者的3张投稿作品按序统一编号,依次为1~1,1~2,1~3……。评委收到高清图片后,既能把握投稿作品的整体情况,也可审阅作品细节。 二是各位评委按照最高分10分,最低分7分(保留小数点后一位)的要求,对每位作者作品分别打分。按照分数高低排序,确定前10名为入围作者。 其中,篆书篇因第五名第六名分数相同,故前六名确定为入展作者,篆刻篇前五名确定为入展作者。 (篆书篇)入展作者名单: 陈泓凌、许晨曦、郁枫、张勇、何倩、武宝民 (篆书篇)入围前10名作者名单及分数: 陈泓凌(53.71) 许晨曦(53.41) 郁 枫(53.23) 张 勇(53.02) 何 倩(52.31) 武宝民(52.31) 任建娥(52.1) 梁 磊(51.71) 马一超(51.41) 肖永录(51.21) (篆刻篇)入展作者名单: 陈伯舸、陈巧令、孙建明、陈维、陆晨辉 (篆刻篇)入围前10名作者名单及分数: 陆晨辉(54.41) 刘家骏(52.11) 周俊海(52.11) 顾大可(51.31) 祝培良(51.01) 刘 建(50.91)
江苏省书法院中青年书法家学术提名展的作品都有比较扎实的传统基础,继承的痕迹很清楚。有的作者则在此基础上更有自己的思索和探究,有自己的风格塑造,同时也和整个中国书法篆刻的发展轨迹吻合。以篆书说,有几件写金文、甲骨的很精彩,有契刻味也有书写意,浑融一体,有古有今。写明清的则功夫老到,有的通篇数百字无松懈处,一笔不苟。以篆刻论,整体上表现了南方篆刻的优点,刻凿精良,风流蕴藉。有个别的流于工艺化,似不足为训。师法古玺类的作品也表现得古拙大气,旧意蔚然。和流行的做法相近,这里印章的旧意更多是靠漫漶做旧的手法获取。这当然可以,无可否认,漫漶做旧有一定的效果。不过以我个人的意见:做毕竟是辅佐手段,重点还是要放在线条、文字和章法的推敲上,如果能干净明白、不假修饰地表现出沉郁古奥的气息,那就更为高明了。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好的活动,这里也都是优秀的作者,相信假以时日,假以支持,一定可以在他们中出现江苏书法篆刻未来的脊梁。
有幸参与“雨山问道”江苏省书法院中青年书法家学术提名展(篆书篇)阅卷评审,面对19位提名候选作者的作品,感到江苏中青年书家在篆书领域:重视传统、传承有绪、追求高格、笔墨畅达,一股清流扑面而来,十分难得。不管是小篆还是大篆,文字使用上没有明显的硬伤,书写规范中流露出篆书应有的典雅、质朴、自然、舒展的特征,足见作者平时的积累,非一日之功。方向对头,追求高雅,表现形式也多样化,视觉效果符合当下的审美。
有幸参与“雨山问道”江苏省书法院中青年书法家学术提名展阅卷评审工作,面对篆刻篇)26位候选作者的作品,感到江苏的篆刻作者视野开阔,取法多元,面貌丰富,技法精湛,总体水平高,作品可圈可点,是当今篆刻艺术发展的一个缩影和再现。从取法和风格看,工稳印、写意印、以及中间状态的汉印类,各种取法和追求均有呈现,作品路子正、耐品味,令人振奋。
翻看完“江苏省中青年学术提名展”篆书作品图录,脑海中浮现出“全国第三篆书作品展”的观展感受,金文与清篆这两类作品占了绝大多数,由此也可窥见江苏年轻作者与当代篆书创作的主流思想是合拍的。这首先是可以充分肯定的,但这种审美视野的趋同化,也必须引起反思。
通观来稿,风格多样,基本上体现了江苏省中青年当代创作现状。而在其中,篆刻作品稿源充裕,整体水平优于篆书。写意印风取向多元,工稳作品技法纯熟。
一系列极富创见的具有专业学术性和社会影响力的书法活动,使江苏省书法院在成立不足两年的短短时间内,便成为全国令人瞩目、名声响亮的艺术机构。书法艺术固然需要普及,需要有金字塔基座般的宽度,但更需要提高,需要金字塔尖般的高度,即艺术的高原和高峰。“雨山问道”江苏省书法院中青年书法家学术提名展,先后以草书篇、行书篇、楷书篇、篆书篇、隶书篇、篆刻篇,分书体、全方位推举书法优秀人才和精品创作,不仅有利于各种书体在当代书坛的平衡和全面发展,更使各种书体的创作和研究得以细化和深入,可谓意义重大。从篆书篇、篆刻篇的提名候选人作品中,即可看出当事者的学术品格,那就是植根传统追求正大气象的守文与持正,和鼓励创新对探索求变的开放与包容。相对而言,前者在篆书上表现得较为明显,后者则在篆刻上体现得更加突出。“雨山问道”活动不仅扩大了江苏省中青年书法家提名展作者的社会影响力、知名度,推动了江苏书法事业的持续发展,也必将对当代全国中青年书法家的展览模式具有示范效应和启发价值。 陈泓凌 《成都望江楼崇丽阁长联》 180cm×48cm×2 虞世南《书旨述》节录 245cm×120cm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245cm×120cm 许晨曦 《庄子·山木》 232cm×109cm 每怀既生联 134cm×23cm×2 唐诗九首 34cm×238cm (局部) 郁 枫 《汉乐府·长歌行》 180cm×93cm 节录《急就章》 180cm×95cm 王维《使至塞上》 180cm×75cm 张 勇 朝花暮柳自撰联 232cm×26cm×2 《孟子.子路人告之以有过章》 242cm×70cm 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 240cm×120cm 何 倩 《王维诗选抄》 128cm×248cm 《古人咏镇江诗选抄》 129cm×248cm 《白居易诗选抄》 129cm×248cm 武宝民 《诗经•下武 》 231cm×113cm 寻碑守道联 248cm×82cm 王武陵《宿慧山寺》 211cm×98cm (篆刻篇) 陈伯舸 《大楫陈伯舸朱迹》 虑而后能得 3.5cm×3.5cm 用夏变夷 4cm×4cm 陈巧令 《陈巧令朱迹》 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 5cm×5cm 金石之都 5cm×5cm 孙建明 《孙建明篆刻》 意在山水之间 10cm×11.5cm 意在山水之间 3cm×5cm 陈 维 《陈维篆刻》 黄唐在独 5cm×5cm 道在瓦甓 3.5cm×3.5cm 陆晨辉 《聆蛩馆》 漫研竹露裁唐句 2.3cm×2.4cm 明月清风我 2cm×2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