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18566944489

当前位置:首页》书画展览

“相期与来”——西泠名家篆书篆刻学术研究展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1-12-13 19:21:46 点击:792
韩焕峰



图片

字寒石、号瓦痴、别署不息斋主、瓦斋主人。1948年3月生,沧州博物馆研究员。现为西泠印社理事、中国楹联学会书法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书协篆刻委员会名誉主任、沧州市文联名誉主席、沧海印社社长、沧州国学院第一副院长兼书画院院长。担任“百年西泠·中国印”西泠印社大型篆刻海选活动,“百年西泠·金石弘源”大型国际篆刻选拔赛,西泠印社第九、十届篆刻评展,“介堪 去疾杯”全国泰顺石篆刻大赛,“吴昌硕国际艺术奖”诗书画印大赛复审评委,“东楼书院杯”《诗经》篇目全国书法篆刻大展评委会主任。

图片


图片

以书入印 印从书出


中国的雕刻文字,可上溯到商殷时代甲骨文,周代钟鼎文及秦代的石刻等。先秦文字的字体均为篆书,后被先民移入印章内,故被后人通称为“篆刻”。篆刻是我国优秀传统艺术形式之一,是书法与雕刻相结合的艺术,亦是书法艺术的再创作,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根据自己数十年对篆刻的研习,深得一些体会,一位篆刻家首先是一位书法家。常言道:“写的好,才能刻的好”是有一定道理的。故在大多书法、篆刻家中,亦有“书如其人、印如其人”之说。说的是在一些篆刻家的作品中,显现出印家书法的风格。如艺术大师吴昌硕,他以写《石鼓文》见长,而他的篆刻作品就凸显出“石鼓文”的影子,也可谓他是以“石鼓文”入印,形成自己的风格,成为“吴派”一代宗师。

篆刻艺术的章法、字法、刀法为综合艺术。章法指的是印章布局、字法指的是印文线条(书法),刀法说的是契刻技巧和刀味的表现。“字法”在篆刻作品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印文内容更要表现出书法的线条质感,或古穆苍浑、或劲巧灵动、或古拙质朴、或隽美秀丽,都需要做到恰到好处。以书入印、印从书出,去追求高格调,使书法和篆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达到完美和统一。以书入印是明清以来篆刻家们的成功经验,清人赵之谦就曾感叹“古人有笔犹有墨,今人但留刀与石”。他说的是印人刻印不能局限刀与石的表现上,要体现出书法的内涵,可见以书入印的重要性。

一位篆刻家还需要多方面的修为,举凡金文彝器、古泉镜铭、碑额、砖瓦、陶文、泥封等各种金石文字都要悉心地研究和借鉴,加以变化入印,且以书入印、印外求印,意与古会、已达化境。


图片

沧海一粟


图片

常美


图片

党在我心中


图片

江山多娇


图片

平安如意



 朱培尔


图片

1962年生于江苏无锡。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秘书长,西泠印社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主编兼社长,《中国书法报》总编兼社长。先后担任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篆刻艺术展、文化部中国艺术节书法篆刻展、当代篆刻艺术大展、全国篆书展、全国草书展、全国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新人展等展览评委;曾获国务院特殊津贴,被全国新闻广电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中国文联出版报刊业改革发展先进人物等。

图片


图片

“印从书出”之我见


有评论家论述我的篆刻,强调印从画出、印从刀出是我篆刻成功的标志。在这种统辖下的篆刻创作风格,协同表里、相互生发形成空灵简远的特色,形成有别于前人的突破。那么我是如何构建创作实践和理论基础的和谐统一,而实现自己现有的篆刻语言意识的呢?如果说要有所创意或者值得总结的地方,我觉得篆刻所谓的篆法,除了与篆刻家独特的篆书风格相关以外,还包括篆刻家对各种篆书风格的整合能力。
采用笨办法的好处是可以温故知新,反复地研究每一个字的演变,古人的智慧与变化能力,都远远超越我们的想象。当然缺点是不容易形成自己的篆书风格。两者只能取其一,那我就愿意只取其前。所以我的篆法,风格不算是特别的稳定,大多数的时候有点金文的感觉,有时会有点甲骨文的韵味,还会参一些汉缪篆的特征,似乎是不够统一、不够稳定,但也为我的用篆提供了更广的空间,有时我还会有意识为之地做一些变化整合,就是在小篆中融入一些金文与甲骨文的高古,在金文古玺文中,添加些许清人篆书、甚至草书才有的飘逸。

图片

大漠孤烟直


图片

砥柱中流


图片

河清云庆(款)


图片

黄河远上白云间


图片

积水穷天涯


图片

九曲黄河

图片

游神万古



 王丹


图片

1963年生于锦州,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篆刻委员会主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委员,辽宁省文联副主席,辽宁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辽宁省美协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西泠印社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中国篆刻院研究员,碣石印社社长。作品多次在国家级书法、篆刻展中获奖,曾在中国美术馆及日本举办个人展,有多部作品集出版发行,获第四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图片


图片

砖陶法意入印书


晚清的篆刻理论家魏稼孙在《吴让之印谱跋》中谓:“若完白书从印入,印从书出,其在皖宗为奇品、为别帜,……。”此论亦如明末朱简在《印经》中所说“刀法也者,所以传笔法也。”而赵之谦在《钜鹿魏氏》一印边款所跋长诗中云:“古印有笔尤有墨,今人但有刀与石。”使这一理论更为丰富,更加充实,尤其更形具体。后世大家所作书印,多可印证此点。若吴昌硕的大气磅礴,齐白石的淋漓痛快,黄牧甫的光洁端方,无一不是印从书出,书与印合,书印统一,相互生发的。它如王福庵、邓散木诸先生,莫不如是,皆见印可知其书,由书可觇其印。
我于篆书,素喜砖文陶文,以其朴野,又与陶印,每有旨趣相合处。彼此交融,尤觉意致横生,以为参照,可使笔法变化,可使刀法丰富,使布局得巧得活,使章法出奇出新。故当挥写时,多倾心于此。且砖陶之文,多出民间,天真烂漫,自由活泼,不拘成法,常可发挥,可揉进各种体式,可掺杂各样元素,可有草篆之意,可近楷篆之形。因其粗有规矩,故形不固定;法简意多,故可任情收放。以此入印,则得写意之乐,拨刀如笔,视印如紙,执简驭繁,以短就长,陶泥软则奇怪生焉,刀拨进则力量生焉。刀有笔法,似逆锋行之,拨动以进,出一波三折。如此,可印有书意,不惟有朱有白,亦有笔有墨矣。

图片

让世界充满爱


图片

风物于人引兴长(款)


图片

和顺致祥(款)


图片

有万喜(款)


图片

众缘和合而生(款)



 鞠稚儒


图片

中国印社社长、大鞠艺术研究院院长、大儒金石学会会长、深圳黑老虎艺术馆馆长。

图片


图片

师古而不泥古


俗话说“篆刻没进步,篆书找出路”。在篆刻创作中我认为“印从书出”这一理念非常重要。篆刻是以篆书为主要表现载体的艺术,就是“刻篆”,篆刻与篆书就如同鱼和水的关系。在篆书与篆刻的创作中,我提倡“师古而不泥古”。如铁线篆创作中,共以小篆为本,清人对篆法的使用比较严谨规范。随着创作的深入,后来者更参以许多其他方面的篆法,以补充小篆的局限,多有创见。汉许叔重有“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之论,现在看来,是有其局限性的。我以为,可以尝试着打破陈规,用字技巧若穿凿合度,有道而裁成,也许会另出境界,何乐而不为。研究上要严谨,创作上要变通。故铁线篆书的创作不必拘泥小篆一端,略施以融通之理,可得新趣。此理于篆刻亦然。

图片

长生安乐


图片

图片

穆如松风(款)


图片

依于仁(款)


图片

有恒




 周建国


图片

字柬谷,室名双持轩。一九五六年生于上海。师承海上浙派名宿、西泠名家江成之先生。上溯秦汉鉨印,下探宋元朱文,旁涉明清民国诸流派。潜心研索,融于创作,追求形神俱获之境界。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书协培训中心导师,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上书协第七届老人书法工作委员会委员。海上印社社员,上海文史研究馆书画研究社特聘研究员,云南印社顾问。《上海市中小学〈篆刻〉系列课程研发项目》编撰专家。

图片


图片

治印体会


我生也晚,无法亲见前人治印手段,只能从他们所遗众多著述、印谱中窥得其孜孜以求、继承发展、自立门户的为学之道。平时,我看印谱,既揣摩前人印面功夫,又留意其边款跋语。因有些印家虽未有治印的专门著述,但在其所刻印章的边款中,常常记录了自己治印过程中所见所得,其中有不少颇具独到的真知灼见。如果将这些印款纵横贯穿起来便可领悟:历史上凡成功之印家,尽管他们中各自探索印学之道的方法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在其初始阶段都离不开一个“善假于前贤”、“作茧自缚”的过程,即努力临摹秦汉,取法前人,然后转益多师,博采众长,从而为个性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最终借古开今,达到“破茧化蝶”之境界。

至于“印从书出”乃是历代篆刻家实践一生的宗旨,看看文三桥、丁敬身、邓石如、吴让之、赵撝叔、黄牧甫、吴昌硕、赵叔孺、王福庵、邓散木、陈巨来等,无不印从书出,且书印一统。“西泠八家”之陈秋堂在“莲庄书画”一印边款上说:“昔人云,古来无不读书之书家,无不善书之画家。夫画原从书出,而善书又必本于读书。凡其所必读之书务须焚香独坐,三复得深思。又取古人石刻之可学者,朝夕临池,形神俱肖。如此则其流露于楮素间者,无非盎然书味也,无非渊然静趣也,无非古人法则也,而画法在其中矣,余向来持论如此”。故不读书少写字的“篆刻家”是没有的。以“印从书出”来看当代篆刻家,篆书传统的,其印风亦是传统的;篆书“创新”的,其印风必是“出奇”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个时代都一样。


图片

最乐莫如为善


图片

白刃可蹈


图片

得过且过自然而然(款)


图片

观古今于须臾(款)


图片

勤以补拙


图片

是无等等咒


图片

一事能狂便少年



 张跃飞


图片

1958年出生于黑龙江。西泠印社社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五、六届篆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哈尔滨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现任黑龙江省政协书画院常务副院长。一级美术师。

图片


图片


印从书出 书从印出


从篆刻创作的风格与章法需求看,虽然说“印从书出”,但最终呈现在印章上的字往往都在“印化”过程中不同程度地被“改头换面”,可见对篆书的了解掌握与整合运用尤为重要。具有个性风格的篆法是个人印风形成的必要条件。

印人对篆书的学习可以有针对性或目的性,这与纯粹学习或创作篆书作品肯定不一样。我的篆刻创作主要以汉印风格为主,所以在学习和使用篆书时会考虑“为印所用”,取法范围也比较大,除了秦汉时期相关篆书资料之外,也把秦汉印章资料做为临习的重要内容,自认为这对篆刻创作是直接受益的。
我的篆书创作常以汉篆风格为面目,适当借鉴秦诏版和汉祀三公山碑的书法特点,通篇排布有别于常见篆书作品样式,加宽行距,强调行气纵贯,而字距有疏有密,大小穿插;同时字形字态亦因字间关系而顺应求变,收放夸张,参差错落,且同字异形,和而不同,以期在视觉上呈现出具有节奏变化的秩序美。书写时有意无意地融入刻凿意趣,强调方笔,折转留痕,如同面对一方多字印。可以说,尝试这种篆书作品的表现手段是与篆刻关联最直接的,也可称之“书从印出”了。

图片

解得汉人成印处


图片

静专神自归(款)


图片

明怀(款)


图片

独处乾坤大


图片

好乐无荒


图片

嘉福久远(款)



 罗光磊


图片

字明斋,1959年生。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岳麓印社社长、湖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兼篆刻委员会副主任、湖南省民盟书画院副院长、湖南省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长沙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长沙民盟书画院院长。作品入展第二、三、四、八、九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二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全国第一、二、五届篆刻艺术展,西泠印社第三、五、六届全国篆刻评展,全国中青年篆刻家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当代篆刻艺术邀请展、当代篆刻艺术大展等。出版有《中国篆刻百家·罗光磊卷》、《罗光磊篆刻选》。

图片


图片

印外兼修多俊彦   篆书篆刻两相彰


人们常说篆刻作品是字法、刀法、章法的综合呈现,清代印人提出的“印从书出”,在当代印人中已有很清晰的认识和界定,且被越来越多的印人所重视并实践。
清代邓石如、吴让之、黄牧甫,到吴昌硕、齐白石及当代卓尔不群的众多篆刻大家都有着书印双修的从艺经历,懂六书知笔意,具有扎实深厚的书法及篆书功力,并广泛吸收金石碑刻等综合素材,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艺和印风。
清人杨守敬,在《学书迩言》中曾提到:“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二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古之大家,莫不备此,断未有胸无点墨,而能超佚等伦者也。”不善篆书的人,是很难创作出好的篆刻作品,也可以说,毛笔与刻刀对于印人,是相辅相成、相互融会贯通的,一个对篆书纯熟的人,印章的结体和篆法及运刀亦会挥洒运用自如。
印人如何将作品艺术品质提高并不断深入下去,渐次进入更高的创作意境,更自然呈现自己的创作状态,一是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二是“印外求印”、“印从书出”。可以说我们在进行篆刻艺术创作中依然要不断向书法,向更多优秀传统文化吸取智慧和养料,丰富方寸之间的艺术表现力。

图片

自胜者雄


图片

逆行者


图片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图片

问梅消息


图片

永受嘉福(款)


图片


于斯为盛(款)



 傅舟


图片

又名漆建,九三社员,四川美术学院教授,书法硕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重庆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篆刻委员会主任,中国书协、西泠印社等主办的全国书法篆刻大展评委。

图片


图片

欲成篆刻 首重篆书


篆刻是篆刻家用印材、刻刀等在印面、边款上表现书法美、刀法美、边款综合美,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造型艺术。印材以石材为主,书体以篆书为主。因此,篆刻艺术表现篆书美及边款中多体书法美是篆刻定义的核心和本质规定。
篆刻学程序要求,首在“识篆”:研习篆书。即:1、识读篆书;2、书写(训练)篆书;3、使用篆书。识篆的深层要求是研习古文字学,研习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等文字学规律。即使如浙派篆刻,许多以摹印篆、缪篆入印的创作,都必须遵循古文字学的规则、规律,也必须首重篆书。
若不重视篆书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就会从负面影响创作、作品质量、篆刻成就。在各级、各种篆刻专业展览评审中发现最多、最大的问题也是不重视篆书或重视不够的问题。表现在:1、或不写篆书、或少写篆书,或篆书功底不厚;以“集字”为印,致使章法、字法不够和谐。2、篆书线条或不够坚劲、或方圆关系不适配、或字法平、散。3、古文字篆法不熟悉、字法不严谨、部首结构不到位;近年印坛上广为流行的一种习气就是任意挪动、甚至随意改造部首、文字结构,出现别字、错字较多的大问题。4、有的边款文字的书写能力欠佳,效果差强人意。
因此,篆刻艺术应该是“七分篆三分刻”,欲成篆刻,首重篆书。


图片

图片

江山如画(款)


图片

应天地律动迎风雨独行(款)


图片


积健为雄(款)


 傅永强


图片

籍贯山东,1960年生于福州。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师事金石书画家潘主兰先生,署“小素心斋主人”,别署“卜堂”。应邀参加「全国甲骨文书法名家提名展」「当代甲骨文书法上海邀请展」「中国文字·书法论坛~中国书法从甲骨文说起」。书法、篆刻作品为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中国篆刻艺术展、中国文字博物馆、西泠印社、福建博物院、福建省美术馆、中国美术馆收藏。被中国书法家协会评为「德艺双馨」会员。

图片


图片

随想


甲骨文字是我国最古老成系统的文字,是我国文字的根,也是我国文化的根,是活的文字。我自幼生活在文博大院,潜移默化,耳闻目染,异常喜好传统文化。师从金石书画家潘主兰先生习篆刻后亦喜研习甲骨文字,爱之入骨。从书写到入印完全是一个二十多年后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虽知甲骨文字不宜入印,前人亦鲜有探索者,但爱之深故而乐此不疲,多方印章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图片

山中人(款)


图片

武夷山


图片

有竹人家


图片

自强不息


图片

百福来仪(款)


图片

敬事





 


图片

杨 剑

字贞生,号禅石、静远室主,1960年9月生,江西广丰人。师从陈振濂、韩天衡先生。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计量大学客座教授、江西省书协副主席、江右印社社长、上饶市文联副主席、上饶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吴俊发艺术馆馆长。央视书画频道篆刻教学主讲嘉宾。书法篆刻作品入展由中国书协、西泠印社主办的国内外重大展览一百余次。曾应泰国政府邀请,在曼谷市成功举办个人书法篆刻艺术展览。荣获2020年度中国书法风云榜(书法展览•个展)。

图片


图片

我的学篆体会


学习篆书有年,回顾学习历程,有四点体会:

一、篆书的学习与创作似乎比较简单,一条线,与其他书体相较,似乎缺少变化,比如提按、疾缓、夸张、变形,一句话,好像创作的空间不大。说是也是,说不是也不是,简单中要体现出其变化,简约中蕴积其丰富性,正是篆书妙不可言处。
二、关乎风格,作为一位有四十年学习经历的行者来说,应该有所顾及。要说风格其实不是什么问题,因为只要下功夫,随着功力的积淀,作品自然会有一些个人的特点。但如果要创作出点画、结构、章法没有前人经验痕迹的作品来,只属于自己特点和心路历程的,又有正能量的审美作为支撑,那才是可以与前贤媲美的成就,也难之又难。没有正能量的审美作支撑的个人风格,只是野狐禅而已。
三、有点成绩以后,经常有人说你写字真有天赋。殊不知,一个人的天赋就像是一块土地。天赋高是一块肥沃的土地,如果不勤奋耕作,肥沃的土地只能野草遍地,荒芜无收。天赋平平,好比是一块贫瘠的土地,但如果勤奋耕耘播种,即使是贫瘠,同样会发芽生根开花结果,硕果累累。比之于艺术,何尝不是如此呢?说到用功,我觉得学习艺术一定要非常着魔才行,同时保持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才会不断的激发强烈的创作热情和激情四射,才会有所收获有所成就。
四、艺术有高低之分,有雅俗之别;高看低一目了然,低看高模糊不清;雅看俗无可奈何,俗看雅熟视无睹,更何以与人道?做不到高看低,何得以高?做不到雅看俗,又何得以给自己的“雅”定位,换句话说,就是一定要保持“眼高手低”的状态,以高度的审美能力指导学习和创作,创作才能有高度有深度有品位。

图片

致虚极守静笃


图片

道不自器


图片

海纳百川有容廼大


图片

万点落花舟一叶


图片

写我心


图片

心安无处不书房



 


图片

戴 武

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研究员、西泠印社社员。

图片


图片

臆   说


印宗秦汉的思想对于篆刻艺术的发展至关重要,且在篆刻家艺术创作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而篆刻家们的个人风格也多是从秦汉印式中衍生。篆刻临摹是一个艺术再现“印章原型”的过程。学习者的审美目光、解读侧重、技法表现的差异,会导致很不一样的最终结果。  

以复古为解放(梁启超语)。从创作的立场,对其性质、意义及方法来讲,几乎每个篆刻家都是从临摹起步,然后,走进创造的自由世界。临摹作为进入创作阶段的一个不可跳越的界格,得到篆刻家高度重视,不但能识篆、辨字,且能明结构、章法、刀法。临摹便是透过对形式的体验,去体验创作主体的情和意。不妨将临摹视为倒过来的创作。如果说篆刻家创作一方印是对天地物的体验,对人生生命的体验,从而将这种体验物化成一种匠心独运的艺术形式。临摹中的体验是一个动态的心理流程,一方面它与客体作双向交流,一方面又不断的反思、领悟。从篆法到章法,从印面的构成到技法的传达,以心为造。临摹也是一种创造。最本质、最关键的是,主体根据自己的理解、心得,在临摹时发挥、创造。原作的意义仅仅在于提供了一个素材或一个能激起兴趣的图式,于之加工、发挥,完全听临摹者的指挥——这种临摹毋宁说是一种创作。那是因为,临摹者一经动手,即带上了自己个性色彩。所以,临摹不可能是对原作的简单复制,成功的临摹必然具有类似于创作的性状。


图片

远离颠倒梦想


图片

步行夺得胡马骑(边款)


图片

和顺致祥


图片

精准扶贫


图片

九万里风鹏正举



图片

勇锐



 


图片

洪 亮

号九牛,原籍安徽绩溪,1961年4月生于浙江安吉。九三学社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研究员、导师委员会委员,荣宝斋画院教授,清华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院校客座教授,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协会员。2014年8月,洪亮工作室书学研究会在清华大学成立。2015年6月,北京洪亮书画艺术馆开馆。出版编著《中国历代书法理论研究丛书》《大学书法教材系列》《邓石如》《吴昌硕》以及各类书法教材、经典碑帖等300余种。

图片


图片

篆书与篆刻浅说


篆书与篆刻是一对亲兄弟,或者说是一对孪生姐妹。篆书和篆刻都是在使用篆字进行艺术创作。篆书是用毛笔在纸上书写篆字的艺术,篆刻是用刀在石上刻篆字的艺术。
篆书与篆刻有着天然的联系。在我们中华民族的汉字源头,到目前为止,考古发现最早的汉字——甲骨文、金文时代,便有了篆书与篆刻的最完美的结合。秦以后,作为古文字的篆书,失去了实用书写功能,退出了现实生活的书写舞台。并由汉隶所取代,直到东汉,作为字体的正草行各体发展基本完备,书法艺术得到了第一次觉醒,在书法艺术史上第一位书法圣人张芝,被后世誉为“草圣”。随之楷书之祖钟繇出现。之后,精于行、草、楷的“书圣”王羲之和其子王献之,世称“二王”横空出世,书法的帖学传统逐渐建立了起来。作为书法艺术的篆书却边缘化了。
篆刻是以印信的身份面世的。从目前发现最早三方商玺,至春秋战国玺,秦汉印,都是与其同时期的篆书同步发展,魏晋以后印学式微。直到元人王冕用花乳石刻印,从此文人参与刻印,带来了篆刻艺术的觉醒。
明代篆刻,印宗秦汉。明末,朱简提出“印从书出”,直到清中期,邓石如出,才得以真正实现。邓石如唤醒了篆书的个性审美意识,篆书艺术才得以发扬光大。同时,将自己个性化篆书运用于篆刻创作,“印从书出”,开一代风气。之后,赵之谦、吴让之、徐三庚、吴昌硕、齐白石等等篆书篆刻大家涌现了出来。“印从书出”的篆刻理念,在当今的篆刻创作中仍然发挥着指导作用。

图片

千祥云集(款)


图片

数点梅花天地心(款)


图片

心中阳光(款)


图片

光明世界(款)


图片


九曲黄河万里沙



 


图片

杨祖柏

1962年7月生,籍贯四川简阳,别署简斋,号海上刀郎。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刻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嘉定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作品获皖北煤电杯全国书法大展二等奖;全国第十届刻字艺术作品展全国奖;百年西泠·西湖风篆刻主题创作大展一等奖。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第五、六、七届篆刻艺术展;第四、五、八、九、十届全国刻字艺术展等。出版《中国篆刻百家——杨祖柏卷》《印坛点将——杨祖柏》《印象红歌》。

图片


图片

闲话“临摹与创作”


“临摹与创作”是学习篆刻必不可少的话题,但又是一个很容易让人步入教科式的路径。有人将临摹进行“量化”,还开出“处方”,临摹需要达到多少多少方,仅仅“量化”是不够的,更多的是需要“质化”,需要一个较为准确的创作指向。
关于“临摹与创作”可细分为:读印、摹印、临印、创作四个环节,也谓之“闭环学习模式”。
读印是临摹的前提。通过读印可以仔细研究和琢磨古人的结字、章法、用刀及气息、格调、韵味、意境等。临摹的第一步是选印,读印即可选印。所以,读印养人,读印可炼造我们的视觉记忆,领悟方寸之美。
临摹包含着“摹”与“临”两种学习方法。摹印是通过拷贝纸钩摹原作,上石摹刻。临印是将原作置一旁,对照钩画印稿,再上石临刻。现在网上出现篆刻临摹转印贴让不少人偷懒了。
临印又可分实临、意临、背临。实临即忠实原作,按照印的原貌去临,力求全似或90%之似。意临是临摹的最高阶段,须有一定的基本功。意临不求酷似,求其篆法似或章法似、刀法似或神似。当然,意临不是随意,不是去肢解与曲解。而背临是把原印收起,凭着记忆默刻。记得西泠印社首届中国印大展现场决赛,其中有两题是:背临汉印“校尉之印”和用缶翁风格创作“江清月近人”。这实际上就是在考察作者临摹与创作的认识与把握。
临摹是创作的基础与积累,创作是临摹的升华,并非“临摹”。如果说临摹是积蓄能量,是感悟认知上的局限性和有限性,那么创作就是释放能量,体验认知上的的无限性,创作是中心任务。对“临摹与创作”的理解与运用不同,也难免在教学与培养上出现差异。

图片

万物得一以生



图片

浮云心事向谁言(款)


图片

俯首甘为孺子牛


图片

俯仰浮云散(款)


图片

昆刀截玉露泥痕


图片

潜研印社(款)



 


图片

林 尔

1963年6月出生于苏州,幼好书画,尤痴迷于篆刻,近二十年多年来尝试以甲骨文入印,初具面目。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

图片


图片

篆刻&篆书


刻印是个手艺活,要有一定的技术,前辈印人,有很多虽不擅书但凭手中的「活儿」鬻印,日子过得也很滋润,有的代代相沿,香火鼎盛。
宋元时有的文人先把要刻的印文自己写好在印胚上,再请印匠刻的,如赵孟頫等,人们也习以为常,及至文彭发现了灯光冻,文人刻印风气慢慢盛行,但毕竟是文人书房案头之雅玩,较之专业的匠工来,「技」有的就逊色了些。直到清邓石如提出「印从书出」经过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等前贤的践行,人们逐渐认识到会写字的和不会写字的刻出來的印的不同来。印人们有的也认识到刻好一方印不仅要有好的刀法和章法,还要有精妙的篆法,这终于确立了今天大家普遍认同的刻印三要素。印章的称谓也从玺到印到图书等直至今天定性为篆刻——亦篆亦刻。
当下,越來越多的印人意识到书法在篆刻中的重要性,书印同参已成常态,有的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其中较为突出的是一批出生于六十年代的印坛中坚如许雄志、朱培尔、高庆春、邹涛、陈大中、冯宝麟、戴文、柳晓康、桑建华、刘洪洋等诸君,无论工写各俱特色书刻皆佳。
篆刻是以刀代笔,即把自己的想法通过刀来表达出来,最高的境界是心手相畅,如果「技」上过不了关,就算有了最好的构想也沒法表现出來,技进乎道就是一句空话。我个人认为篆刻中的「篆」是印章的魂,明清以来的流派印中有特色的,大都体现在一个「篆」字上。当然,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篆刻家,不能仅滿足于这三法,还须学点文字学,多读书多积累,印外求印方为上。

图片

无尽藏


图片

花坞樽前微笑(款)


图片

开瓮勿逢陶谢(款)


图片

客至汲泉烹茶


图片

天之涯


图片

天之涯知交半零落






 


图片

刘洪洋

现为中国书协篆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工作室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院研究员、导师,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西泠印社社员,天津市书协副主席、篆刻委员会主任,京东印社社长;多次担任中国书协和西泠印社主办的全国展、篆刻展及其它单项展评委;作品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首届、二届CCTV"杏花村汾酒集团杯"全国电视书法大奖赛蝉联金奖等奖项二十余次。

图片


图片

感想


书印相参、起伏摇曳,以求点画之神采。笔法千古不易,刀法亦是如此。刀笔从原理上讲,也不过是一体之两面。所謂篆刻艺术之在方寸之间呈万千气象,在运刀如臂使指,使线条构图变化无穷。篆之精妙,在力聚筆毫,任性挥洒千变万化。以书风入印风,以印风入书风,使之互为因果,彼此成就,以书导印,以印证书,以求书印并进,实是我多年艺术积累之必然道路。


图片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图片

金声玉振


图片

昆刀截玉露泥痕

图片


妙造自然



 


图片

江继甚

1963年出生,山东嘉祥县人。酷爱金石书画、诗文;发表金石书法、篆刻500余件。论文五十余万字。书法篆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展并获奖。现为:杭州师范大学汉画馆常务副馆长、研究员,西泠印社社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汉画学会会员,山东印社社委,《印道》杂志编委,《中国篆刻》杂志学术委员等。

图片


图片

也说 “印宗秦汉”


当代社会文明、开放,已超越了中国历史上以往任何时期社会的封闭和落后,当代印坛呈现出一派夺目的繁荣景象,“其广度、深度、热度及产生的成绩也已为世人所公认”(韩天衡语)。当代印学思想多元化在篆刻创作中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示和发挥,所以汉唐气象便在各艺术门类中得到重视、发展,汉画像和篆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林风眠先生曾指出:“汉朝画像石应该是中国艺术的主流。”汉代先民在两千年前,对物体结构发生了浓厚兴趣,他们在粗犷、豪放、大朴不雕的审美观念下发挥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并不是小块平面的相互重叠、相互交织的手法,把各种线条简化到几乎抛弃物象的程度,把物的形态与结构看得比色彩更重要,开始改变视觉空间,形成了高度浪漫主义思想,这种创作性探索给当代篆刻家提出了有力的想象力。篆刻艺术也正是遵循这个法则进行创作,所以说汉画像石构图大大的影响了篆刻手法构成。汉画像重视“繁简”、“大小”、“动静”等手法的对比,篆刻同样注重这些对比。“大小”对比,指画面上的物象的大小,这种对比,主要是意趣上的比照,是一种变形和夸张。一“简”一“繁”意从二者对照中自然流出。“动静”多是表现物象的沉静之美。画像中,“形”与“神”的关系,与先秦艺术一脉相承,又有它独立的地方,印学中称“印宗秦汉”,我想这个“汉”,应是在继承汉印,涉猎多种汉印和汉代姊妹艺术,诸如汉铜镜、汉画像、汉陶文等等,因为篆刻与汉画像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图片

大吉祥富贵昌(款)


图片

佛像


图片

图片

汉风楼(款)


图片

仁者寿(款)


图片

润德


图片

饮之太和



 


图片

王云山

别署逸斋。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书法家协会篆刻专业委员会主任,内蒙古北疆印社社长,内蒙古政协书画院院士。作品曾获中央电视台“全国第二届电视书法大赛”银奖。西泠印社“全国第六届篆刻评展”一等奖。中国书法家协会“全国第六届篆刻艺术展”二等奖,连续两届荣获内蒙古自治区“萨日纳”艺术创作政府奖。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作品曾数十次参加国内各类全国性书法篆刻大展。著有《王云山篆刻作品集》、《唐宋遗风——逸斋朱迹》、《心经印稿》、《印坛点将----王云山》、《三闲集》、《西泠公益行-王云山传》等作品集。

图片


图片

继承民族传统文化  拓宽艺术创作思路


印章篆刻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殷商时期算起,已有着三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它既与其他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又以自己特有的艺术语言独立于传统艺术之林,由最早的实用品逐步演变发展成一个艺术种类,几千年来孕育了浩若繁星的艺术精品,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这其中元代八思巴文印和元押无疑是在印章历史长河中的一束奇葩。
印章作为一个国家权力的象征,从古到今,历代王朝执政者都非常重视,元朝也不例外,其统治者为了执政需要,安定四方,必须加大与汉民族的高度融合,这其中印章就大量吸收了唐、宋官署印的形制,以取得其在使用过程中更容易被接受和认可。在其文字线条的处理上,更是大量地借鉴了宋官印中初见端倪的叠文处理手法。从而奠定和影响了之后的明、清两代官印的制式。
“元押”,产生于元代,是元人与汉文化交融的过程中的一个文化产物,它借鉴了唐宋以来汉族地区民间押记的艺术特征,大胆、灵活地利用本民族的文字与汉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虽文字不同,却在同一空间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令人叹为观止。它那充满着马背民族笃诚守信、自由奔放的情怀,跃然纸上,活泼可爱的造型,既布局严谨,又灵活多变,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表现形式上,既有正统的方形、圆形、长方形,更有用途广泛的银锭形、葫芦形、琵琶形、犀角形、还有无边栏等多种表现形式,所用文字既有汉文又有八思巴文,或八思巴与汉文结合。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些在历史长河中曾熠熠发光的民族艺术瑰宝,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共同财富,更是马背民族与各民族高度融合的具体表现。对于今天的我们,要倍加珍惜与呵护,义不容辞地将它发扬光大、生生不息地延续、传承下去,才能告慰古人,面对后人。

图片

鱼跃鸢飞(款)


图片

醉里得真如(款)


图片

看万山红遍


图片

千来辉煌(款)



 


图片

陈 峰

别署汉堂、楮墨山房、石父。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书法)专业,师从陈大羽、黄惇。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篆刻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昌硕印社副社长,杭州师范大学中国书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图片


图片

篆刻要深刻了解古人经典思想


我对篆刻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古人的一些美学思想。孙过庭书谱中说到: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邓完白的:印从书出。孙子兵法的: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深刻了解了古人经典思想,篆刻也容易多了。

图片

不负如来不负卿


图片

此身元在此山居


图片

大千须弥


图片

一生好入名山游(款)


图片

逸笔草草(款)


 


图片

李夏荣

1964年生,字禹生,号铁研斋主,草虫之居主人,江苏如东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南通印社社长、江苏省篆刻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甲骨印社副社长、澳门印社理事、南京印社理事、岭南印社顾问、岭南书画院导师。

图片


图片

艺术贵有个性


“艺术贵有个性”本是对中国画所提出来的,事实上亦适合于书法和篆刻。从印学史上看,成功的篆刻家,其书法尤其是篆书风格与篆刻风格一脉相承,完美统一的。这是被历史证明了的一个艺术规律。明清两代的篆刻大师,无不因为在书法上成就突出,别树一帜,然后才在篆刻上有所突破的,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和近代的齐白石,都是如此。
篆刻家首先要有个人特征风格的篆书风貌,后用刀法去充分表现其书法线条,所以说书法在前,镌刻在后。古人论印也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语。篆刻艺术自明朝文人的参与,发展迅猛,成为印章史上的第二个高峰。而以皖派邓石如在篆刻上的成就,即是充分利用了书印相通的艺术规律,尤其得力与他在书法上的深厚功夫。尽管“印从书出”四字到同治三年才被提出,但邓石如在篆刻上所实践的“印从书出”之路早在乾隆年间清代碑派书法思潮勃兴时就已出现。
以篆刻家自己形成的具有个性风格特征的篆书入印,由此形成新的具有个性的印风。便是“印从书出”的内涵。

图片

白驹过隙


图片

稻花香里说丰年(款)


图片

花好月圆


图片

万人如海一身藏


图片

致虚极守静笃(款)






 


图片

冯宝麟

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理论部主任、研究员,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全国)教育书画协会篆刻艺术分会副会长,硕士研究生导师。

图片


图片

“篆”与“刻”的相互印证


篆刻艺术之美,主要体现在“篆”与“刻”两个侧面。“篆”的运用,说到底是这门传统艺术形式的一种文化定位,因为篆之雅、篆之美,是文化的承载,也确保了印章一艺能够摆脱世俗实用的桎梏,延续一种千年不灭的人文精神。也正是在“篆”的护佑下,篆刻的“刻”才富有了独特的美感、审美的意义,才能从自然和手工的轨迹中得以升华,成为一种能够体现独特的金石韵味,又具有深刻内涵的镌刻。
“篆”和“刻”,从两个侧面塑造了这门独到的民族传统艺术形式,而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其根本的原因是东方文化思想的滋养,是东方文化的培养基,孕育了这一在方寸之间呈现大千气象的艺术形式,才赋予篆刻以灵魂,才令每一根线条、每一个结字,都能在貌似平常的刻划中,演绎出无与伦比的艺术美感。
而从艺术发展史的角度讲,“篆”和“刻”作为构成印章艺术的两大要素,二者的此消彼长,与时代的审美风尚互相印证:每一次转向,都是智慧印人们对这一艺术形式本质精神理解与认知的跨越,而认知的跨越,是艺术向前发展,创作不断出新的基础。重视“篆”的印作,追求隽永典雅的“书卷气”,重视“刻”的印作,追求苍茫高古的“金石气”,共同丰富了金石宝藏,也共同促成了这门艺术形式在跌宕起伏中不断递进前行。
我自己的篆刻创作,与篆书创作所追求的艺术美感是一致的,是尽量在古典主义精神的烛照下,让作品体现一种雍容华贵之美。古典篆书所崇尚的“婉而通”,圆朱文印所追求的“春花舞风,轻云出岫”的境界,在印面上契合为一。

图片

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图片

明镜亦非台


图片

明月入怀(款)


图片

眼中有尘三界窄

心头无事一床宽


图片

图片

冰雪聪明(款)


图片

图片

出尘(款)



 


图片

陈国成

一九六四年生,号疏堂。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渤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书法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历史文献学专业书法史与书法文献学方向,获博士学位,导师丛文俊教授。篆、隶、行、草、篆刻、刻字作品在全国展、中青展、新人展、青年展、草书展、篆刻展上入展获奖几十次,二零一三年获西泠印社国际篆刻海选一等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等,出版学术专著《中国印学理论体系》等十余部。

图片


图片

“印从书出”之外的 “印外求印”


“印外求印”和“印从书出”是清代印学理论的两座高峰,虽然在提出的时候没有严格的界限,甚至是模糊不清的。然而,在今天看来,两者不应该相互包含,“印从书出”也不应该是“印外求印”的一部分。既然是两座高峰,我们就不应该将与“书”有关的成分列入“印外”。令人遗憾的是,从清代赵之谦、叶铭提出“印外求印”思想一直到今天,印人们几乎都是在“印从书出”的道路上寻觅,要么取法出土器物上的文字,要么取自身的篆法风格入印,还没有真正在“印外求印”的实践中获得篆法痕迹。细数印坛诸将,篆法之外,略有“印外”痕迹的是线质的处理和印面自然斑驳的处理,实际上也没有逃出古代各载体上的文字的启示范畴。国家《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善于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艺术价值与时代特点和要求相结合,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进行当代表达,推出一大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篆刻艺术的取法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印从书出”,在“印从书出”之外的“印外求印”的宝藏还有待于我们去挖掘,还有巨大的空间有待开垦。譬如原始岩画符号、古陶纹饰等等。


图片

丝路遗风


图片

丝路遗风


图片

图片

西出阳关


图片

闲抱琵琶寻旧曲



 


图片

邵 晨

别署少尘,1965年出生,号拓堂、铜鱼印斋、闻妙香室、砚隐庐。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民建中央画院画师,安徽省书协篆刻委员会委员,《印学研究》编委。

图片


图片

随想


自元明文人以花乳石自刻印章,篆刻艺术如日中天,方兴未艾,明代文人参与篆刻者众多。然明人印作由于缺乏古文字与古印资料,技法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故明人印作普遍呈现出古意不足、重刀法轻篆法、章法字法炫奇怪诞的现象,高水平的作者和作品极少,实可谓“开风气之先而不足取法”。
自清代书法篆刻家邓石如提出“印从书出、书从印入”的理论后,其当世与后代的篆刻家身体力行,以书意入印,注重刀法与篆法的融汇,刀情笔意互见。其后吴让之精研小篆,披刀浅行遊刃从容,印风秀逸婀娜,影响深远。赵之谦精于篆隶楷诸体,篆刻广泛借鉴师法汉魏六朝石刻文字,风格多样,古质秀雅。吴昌硕终身研究石鼓文字,并以之入印,雄浑古厚,海派印风一代宗师。黃牧甫师法三代钟鼎彝器,薄刃冲刀,清刚古艳。齐白石取法汉代石刻篆书文字,单刀直入,恣肆烂漫,戛夏独造,成齐派自家风标。这些大师无一不是师法邓石如这一理论体系下的践行者与大成者,他们为篆刻艺术百花园增加了更美的花朵,增添了更靓丽的风采。

图片

布鼓雷门


图片

多闻阙疑


图片

负雅志于高云(款)


图片

云卷烟收风定(款)


图片

云中谁寄锦书来


图片

长歌走天涯



 


图片

柳晓康

字西岑,一九六五年出生于浙江省永康市,自幼生长于成都和安吉,現居住杭州。别署食古居、归牧簃、梅溪精舍、西溪精舍,师承郑德涵先生。曾得到钱君匋、程十发、朱关田、余正、张耕源诸先生指点。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篆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电力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甲骨文学会副会长,浙江民进开明画院副院长兼书法篆刻专委会主任,昌硕印社社长,中国美术学院古文字书法创作研究中心研究员,西泠印社美术馆顾问,杭州金石全形拓非遗保护发展中心副主任。

图片


图片

治印崇尚牧甫风格


当今篆刻在创作上有着多元化的发展。篆刻要符合时代的文化特征。观念、文化背景、际遇的不同都会促使内容、风格的不同。就像吃菜、穿衣各人不同。当代人崇尚个性的发挥,从而也导致了对审美对象及其作者定型后的一系列艺术作品的接受和认同。
我治印崇尚牧甫风格。黄牧甫的印主要在审美和创作上以“雅正”为旨趣,在文字的间架安排上,对横竖线条别出心裁地作了斜侧、短长、紧疏、粗细变化的精微搭配,制造出一种平而不平、乱而不乱、参差错落,令人揣摩的迷惘气氛。在刀法上以薄刀冲入而得汉印之精髓,在稳健平实中给人以端庄之感。章法极讲究疏密、穿插、错落有致、拙中见巧,使作品显得匠心独运,极其印味。我注重篆法、刀法、章法;强调英迈爽利,洒脱自然的美感,以光洁挺劲的风姿展示毫无板滞之病。
创作中,在寻找一种与文字接近的创作语言,在章法处理上,挪让、穿插、延伸、屈折、并置、呼应等等的应用,线条粗细对比,刀法的运用,用刀的轻重、节奏、包括刀的角度切入、运动痕迹等。以刀法服务笔法。用刀爽利,在刀法上生发激情,使线条表现出秀劲,笔划粗细、虚实,增添了印文在整体上的节奏变化。“篆刻走向哪里?书法应该是主要的,首先要有自己独特的书法艺术语言,才能找到自己的篆刻语言,古今篆刻大家,都是从书法中找到自己,吴让之、吴昌硕、黄牧甫等等。前人留下的宝藏,怎样去挖掘和整理,使它焕发出新时代的风貌,是一门值得我们详思的课题。” 

图片

金石有声


图片

图片

临睨信永矣(款)


图片

图片

罗袖勿空裁(款)


图片

深秋菊未黄


图片

图片

长枝萌紫叶(款)


图片

舟在空中行



 


图片

周 斌

1967出生河南固始,国家一级美术师,河南省书画院专业书法家。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河南省书协副主席兼篆刻委员会主任,西冷印社社员,中国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字博物馆艺委会委员,河南省优秀专家,中原文化名家,河南省委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河南省艺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审专家组成员。编辑出版《周斌篆刻作品集》、《周斌书法篆刻》、《赵之谦尺牍》,作品论文发表于《中国书法》、《中国书画》、《美术研究》等专业刊物。

图片


图片

楚篆书法临习感想


我对金文、楚简、帛书、汉隶等等皆有取法,特别是对信阳楚简、望山楚简和郭店楚简都孜孜临习,吸收其精神,用功最勤。楚篆创作上“以自然为师”的写意境界,我是在掌握金文和简帛书差异的基础上,用金文的笔法来融会简帛书,把掌握金文的用笔作为学习简帛书的切入点,同时在文字取法上避繁就简,摒弃过于生僻结字的简帛书,形成了当下这种带有简帛书意趣的大篆书风。
我在持有自己的审美观时,也在接受着环境文化的影响和改造,要使自己的创作具有历史感、现代性,就不能不精心地去挖掘历史精华,进入历史的深度并把自己和所处的时代特色结合起来。在大篆与楚简结构主次比重的取舍上,主要以楚简为主,确定了一个全新的基调。我对楚简过滤性的加工中,获得线条上的雅化,注入更强的自我审美意识,强化了同向笔画的排列。增强了作品的空间意识和形式美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充分利用各种元素,加以融会贯通。
楚篆的章法形式对后世也有广泛影响。有的结字匀称,疏密适度,排列均匀,体现一种和谐之美;有的则笔画纵横纷披,字距紧密,呈现为冲突之美;有的则疏密错落,时疏时密,对比十分强烈。总之,在楚篆书法的创作上,一是要融虚和之美与力量之美于一体,把握好篆书审美之度;在用篆上,要把握艺术与形式美的统一性,以文字形式为基础,开拓艺术的创造性;在作品创作上要遵循以自然为师,在用笔、结体、和章法上达到写意的境界。

图片

腹有诗书气自华(款)


图片

鼓腹而游


图片

为腹不为目


图片

西溪问樵客(款)


图片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图片

遥识楚人家(款)






 


图片

吴贤军

字竹甫,1969年1月出生于湖南平江,2004年定居长沙,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书协篆刻委员会委员、湖南省直书协篆刻委员会主任、江西省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师、周口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书法学专业导师、岳麓印社主席团成员、长沙市书协篆刻委员会副主任等。擅长书法篆刻与现代刻字,兼修国画诗词,出版《中国当代篆刻家—吴贤军篆刻集》《印坛点将·吴贤军》《改革开放-春风化雨一一吴贤军篆刻作品集》……

图片


图片

书印同宗  相得益彰


一眼五千年,当下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从古至今中国书法、篆刻的形式与风格及其关联与发展历历在目,两者同宗同源,形影相随,书从印入,印从书出,相得益彰。
从艺术角度看,中国书法与篆刻都是以汉字为载体的造型艺术,大至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应用文字与印章形式,其书有甲骨、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字等,各书体皆有碑帖传世;其印有古玺、秦印、汉印、将军印、隋唐官印、宋元押元、流派印等,各类印章皆有印谱可读,不同时代的印对应不同时代的书体,但又绝对不是篆书或其它书体的文字直接机械地搬到印面上,两者对照一下就不难发现书法与篆刻文字的差别,虽字法相同,但字形有别,一个书写性强,一个工艺设计性强。
从篆刻艺术创作角度看,不管刻那一种形式风格的印章,写印稿设计过程中,在字法正确的前题下改变入印文字点线的方向、曲直、长短、位置及字形来组织经营章法,使印面文字点,线、面、空间和谐有序,并使其有渊源有新意,有视觉艺术效果的美感,这个方式过程中文字点线字形的改变叫印化。印化是篆刻艺术不同于书法独有的语言,是书体字形过渡到篆刻字形的方式。
清代邓石如提出“印从书出”这一篆刻创作理念,放在从古至今,且不同形式风格的篆刻作品中看,都是有重要意义的。印风受书风的影响,篆刻作者的书法修养左右印风及体现印文的书写性,从而制约呆板机械的印化,保证入印文字准确无误和自然流畅。另外款识创作几乎就是以刀代笔的书法创作,只是载体不同而已。
当下篆刻发展稳健,西泠已提出“大印学”概念,以篆刻学为中心,兼容各相关学科领域。书印同宗,相得益彰,不言而喻。

图片

人读花间字句香(款)


图片

小桥流水人家(款)


图片

阳春载福(款)


图片

有道江山助



 


图片

张 君

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协书法考级中心考官,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一日一印》栏目主讲嘉宾,山东省书协理事、山东省书协隶书委员会副主任,烟台市书协副主席,“中国书法之乡”莱阳市书协主席。莱阳市政协常委,烟台市人大代表。

图片


图片

篆与刻


篆与刻,如人之两足,两者是互为交替和支持的。而篆刻,便是前行的印迹了。      

我的篆刻,来自书法尤其篆书的支持是显在而有力的。比如在篆法、笔意、气脉上的贯注,驱刀如笔,避免了牵强与琐乱、摆布与雕凿。赵撝叔尝言“古人有笔犹有墨”,真过来人语。
 我的篆书(或不限于篆书),来自篆刻的支持虽隐秘,却颇大。
可以说,对于心眼的锻炼,没有甚么能比得上篆刻了。方寸之间展现的万千气象,引领我进入一个常人不易接近的深邃而美妙的境界。 因了它的小,才须具备一双法眼,把微茫看得真切而显在。篆刻还直接历练了我观照古人阴阳虚实的这样一种均衡而周备的心眼。这种心领神会,使得我的篆书(不限于篆书)创作,在整体的关联和空间的把控上,在点画的营构与质感上,乃至精气神的透散、喧示与闭合上,得篆刻之助多多。
篆与刻,刀笔相师,心怀今古。得意处,不可说。
辛丑清秋 张君随笔

图片

疾风知劲草


图片

图片

牛年大吉(款)


图片

图片

天佑中华(款)


图片

图片

永效鸾凰(款)



 


图片

李智野

1969年6月生,别署砚茗堂、老砚。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书法家协会理事,北疆印社副社长。

图片


图片

篆刻创作手记


篆刻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最具典型代表意义的符号,是方寸之间红白虚实的转化对比,三法,即字法、章法、刀法是构成印章审美的三大要素,作者通过三法表现自己对篆刻艺术的理解和情感。
字法的高古与否直接决定了印章的格调与气息,章法则是虚实的矛盾对比与转化,是一件作品节奏和韵律的载体,而这一切最终是通过刀法来实现的,运刀的快慢、深浅、力量,以及不同印材上运刀的变化,决定了线条的张力和节奏变化,对表现作者的艺术追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还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那就是追摹古印,我们的印章作品,都是从古印出,对古印以及文字体系的理解是至关重要的,没有传统继承的所谓创新,只能是逞一时之快。打个比方来说,临摹就象存钱,存的越多,花钱的时候就越轻松,这个临摹不仅仅是印章的临摹,还有篆书的临摹书写创作,印从书出即是这个道理,一个不会写篆书的印人终究是走不远的。
曾几何时,我也热衷于追求强烈的视觉效果,随着年龄的增长,审美逐渐产生了变化,避开哗众取宠的标新立异,用最平和朴实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艺术思想,追求恬淡自然和浓郁书卷气的作品格调,以大法驭小法,直至无法之法,成为我对篆刻艺术的理解和追求。

图片

不作太白梦日边


图片

图片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款)


图片

图片

何况田间望岁心(封泥)


图片

图片

他乡纵有当头月(款)



 


图片

张明君

1969年6月生,河北宁晋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画院副院长,四川美术学院特聘教授,邢台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客座教授。
书法篆刻作品二十余次入选中国书协及西泠印社重要展览并多次获奖,被多家博物馆、艺术馆收藏,数十次参加全国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并应邀在日、韩等国及港澳台地区展出。学术理论文章见诸于多种专业报刊。出版有多种著作、专集。2001年获河北省政府文艺最高奖——文艺振兴奖。

图片


图片

我说“书印合一”


篆刻一道,非书印合一而臻高格佳境。“书印合一”之“书”在“印”前,不仅强调了工印必先工于书,更强调了印之基本在于“书”,印之内涵、意境亦在于“书”。
然,书印合一绝非简单的书法文字与入印文字相统一,更绝非书法文字不加“印化”的直接“拿来”沦为工匠“刻字”。
历览印林古今卓有大成者,篆书与篆刻无一不是自家之样式、自家之手法、自家之趣味。其独具艺术个性的自家篆书、自家篆刻,均来源、改造、融会于同一及其他书体、书风、印风,且二者之间又是相互作用、相互融会、相互协调,互为表里的互通关系。通俗而言,先于不同篆书书风及其他书体间博观约取形成自家篆书,再遵循篆刻之艺术语言“印化”为自家篆刻。并以书滋印,以印养书,循而环之,得以双赢登顶书印之妙境。或“印从书出,书从印入”之根本即在于此。
窃以为,书印合一之关键在于书法的艺术语言与篆刻的艺术语言要成为一个互通体系。详而言之,即治印要把入印的书法文字用篆刻的艺术语言表达出来(也就是“印化”)又不失“书意”;书法创作又融以篆刻艺术语言,使其蕴含“金石之气”。同时,书法与篆刻二者表现手法之规律、特点有着鲜明的共通性和较高的辨识度。
无论是书法与篆刻之间的艺术语言成为一个互通体系,还是具体的书法和篆刻创作,虽都是有意为之,却均要达到无意而出之的艺术效果。
把书与印自然地融会,以及自然地书写和刻治养成一种习惯,使精心而为化为不着痕迹的自然生发贯穿于始终,是为治学为艺之大道。若再能自我艺术风格鲜明,又现一作一面貌,一作一气象,一作一趣味,则妙莫大焉,乐莫大焉!
缘有此悟,自省!自勉!
辛丑七月于牛角书屋

图片

乘风破浪


图片

东西二京(款)


图片

都邑华夏(款)


图片

短歌行(款)


图片

西泠公益行


图片

游子吟



 


图片

程迟生

1969年12月生于武汉新洲,幼承庭训,结缘诗书。自93年始,书法,篆刻作品先后数十次入展由中国文联,中国书协,西泠印社及省,市主办的兰亭奖,全国展,青年展,篆刻展及各单项展。获得全国首届青年书法展全国奖,全国第六届篆刻展三等奖,全国第七届篆刻展优秀奖,全国篆刻艺术大展银奖。作品散见于各专业媒体,出版个人作品集四册。
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协会员,湖北省书协理事兼篆刻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篆刻研究院副院长,武汉市文联委员,武汉市书协副主席。

图片


图片

随记


——古玺,汉印及诸流派印风,各类章法都有固定构成图式,都不会超出十来种样式,都有迹可循,皆可按图索骥,而那种无可名状的独特篆法风韵,则很难追寻他的踪迹。这就是篆法创造难于章法出新的地方,也是篆刻这门古老艺术最具魔力的地方。
——相同篆法的组合或者结构,书写于纸上与琢刻于方寸之石上,所呈现的时间性与空间特征,会截然不同。线条的方圆,曲直,长短,交接及虚实,刻与书的呈现也会有所不同。这就说明篆与刻内在虽然具有必然的联系但又有所不同的原则。使刀如笔多是理想中的状态。
——篆法为第一要义是古人的不二法则,今人不必死守。但熟练地识篆与通篆并能合理的加以运用,是篆刻进入创作境界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够形成个人独特的篆法以及线型,再加以优美的笔墨形式呈现出来,则臻于完美,这也是历来多数印人毕生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图片

图片

襟上酒痕温旧意(款)


图片

千万难吾往矣(款)


图片

人生识字忧患始


图片

心远地自偏






 


图片

杜延平

别署小磨堂主人,1970年生于黑龙江鸡西。先后师从王友谊先生、韩天衡先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行业建设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东隅印社社长,浙派篆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鸡西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等。出版有:《中国篆刻百家·杜延平卷》《篆刻边款艺术》(合著)《杜延平篆刻作品集》《印章收藏与投资》《契文斋藏印·杜延平刻心经卷》《书法篆刻字范·心经卷》(合著)

图片


图片

创作手记


在篆刻创作中,书印统一是我一直以来关注并践行的标准。书印统一的前提是对篆书体系的梳理、精研及取舍。经典篆书很多,一但与印风相结合,并不是所有的篆书都适合自已。寻找一个适合自已的篆书体系作为突破口很难。印虽小技,可气象万千,得一佳构不易,不与人同更难。这也是困扰当代某些印人的一难题,而我也在其中。
近年来对简帛书中秦简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也尝试着去书写及入印,慢慢的有了一些感悟。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秦简帛书属古隶,与篆书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而秦简的结字又与秦篆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在印化的处理上又有着极大的可塑空间。我在篆刻创作上,把古玺印式中活泼灵动、奇逸多姿的形式作为创作基调,为了服从这一原则及章法上的需要,而有些字法参以先秦篆书结字。形式固然重要,但线质是支撑着整个印面的灵魂,线质也具有审美意义。篆刻作品是否耐看、耐品,最后还要落实到线条的质量上。在用刀上,既要体现用刀,又要表达笔意。在我看来,写意印不仅仅是纵横恣肆的形式感,更重要的是酣畅淋漓中流露出的书卷气!
当下治印取法众多,皆有佼佼者。如果找到适合自己的篆书体系,创作出有个性特征的篆刻作品,哪么“印从书出”当为不二法门!所感所悟非适用于所有印风,愿与前辈及同道探讨交流。

图片

见贤思齐(款)


图片

林泉消夏


图片

多言数穷


图片

到处云山是我师(款)


图片

  致虚极守静笃(款)



 


图片

石双樑

字文澍、怀玉、万石公、可翁,别署抱石斋。1970年生于天津,祖籍山东莱州。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协会员、天津印社副社长、东隅印社副社长、河北美院特聘教授。师从童衍方先生得到哈佩、孙伯翔诸位先生指教,中国国家画院高卉民工作室画家。出版《游刃一一石双樑篆刻作品集》,《花开壶上》,巜天印藏陶》《游刃塞上陶》《磨砖作印|石双樑游刃古砖印作品集》《空纳万象|石双樑心经印作品集》《尚道印相-石双樑师生作品集》等。举办“花非花”、“ 花开壶上”、“墨点京华”“ 净土花开”“ 空纳万象”“ 尚道印相”等展览。

图片


图片

书印互参是印人必行之道


邓石如将过去的“印中求印”的创作理念转变为以书入印,即印从书出,书从印入的学术思想。将书风与印风达到了真正的统一,使书法笔意与篆刻刀术得到了有机的结合互渗。并影响了吴让之,黄牧甫,吴昌硕等印人。吴让之以披削之术刻入印文字,刀下体现篆书的书写性,游刃有余。黄牧甫以双钩法之技术手段刻印文,爽利静穆。吴昌硕以丰富的用刀之术刻石鼓文味道的篆刻,雄浑古朴。我这次应邀的书法和篆刻作品,是以金文互参,以黄牧甫双钩法之术篆刻入印金文,以刀为笔。体现了刀味与金文入印的诡异变化。金文书法体验书从印入的感觉,表现硬朗劲健的书写气息。书印互参,书与印文字的统一使用和表现,是印人必行之道。


图片

胜之


图片

师道尊严(款)


图片

翰墨永存(款)


图片

莫忘曾是书生



 


图片

郑志群

1971年6月生,现任济宁市孔孟书画院(市艺术创作研究院、市金石文化研究院)院长、书记,一级美术师,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兼篆刻委员会秘书长,山东印社副秘书长,山东画院联盟副秘书长,济宁印社社长。

图片


图片

创作心得


篆刻是先“篆”后“刻”的艺术形式。“书印参同”,显然旨在求本溯源,追寻篆刻的深度和广度,突出篆书在篆刻艺术中的重要性。没有篆书的长期习练和把握,难窥篆刻之堂奥,终要滑向工艺的浅层次。认识篆字、书写篆字是篆刻的基础,熟悉篆书的结构特征和笔意规律,有了对“金石”气息的体味,进而使书写者加深对“古意”的理解与提炼。显然,篆刻的成功,文字是占据主要地位的,通过书写,了解古文字的艺术密码,方能进而进行更深层次的艺术构思。
但并不是将篆书直接刻画到印材上就能称之为篆刻,篆刻还重在于对篆字加以改造或称之为“印化”能力。将篆书施于印材,篆法、章法无疑凸现出来印人的审美取向和融通篆书的能力,其高深与浅薄,也就折射了篆刻创作的高深与浅薄。继而以刀代笔,统筹笔意和刀感,系统地展现艺术效果和创作情感,是篆刻不二法门。
所以,新一轮篆刻的突破或形成新高峰的成因,我认为其中之一应该是对商甲周鼎等古文字的熟知和运用能力的提升。观当代篆书,似可分为“描画”和“书写”两种形态,描画甚至不能称之为艺术,很难想象一位描画篆字者,能刻出写意性高超的篆刻作品。篆刻家兼善书篆,篆书的“书写性”尤为重要,当代篆刻家的书“篆”能力将是篆刻创新的主要引擎。

图片

大盈若冲(款、封泥)


图片

静思笃行(款、封泥)


图片

驽马十驾


图片

时得一二遗八九



 


图片

张呈君

印名雪泥。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宋庄篆刻艺术院院长。师从韩天衡、王友谊、石开、范扬先生。进修于中央美院、清华美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中国国家画院,2015年随新丝绸之路全球文化交流团出访欧洲22国为元首、参赞篆刻中国印。被评为“中国当下最值得市场关注的中青年画家之一”、“中国篆刻网最具关注与投资潜力篆刻二十家”、“中国首届艺术品产业博览会艺术百家”、被中国美术馆评为“友谊奖”篆书十佳,被西泠公益行评为“西泠十家”,水墨重彩作品连续被北京瀚海精品拍卖会成功拍卖。

图片


图片

一以贯之 永不懈怠


每年的上元节,是我们契文斋门下师生大团圆的喜庆日子。自癸巳上元雅集首次命名“友谊奖”重奖篆书十佳之后,我们契文斋弟子均在每年的十月份里都全身心的拼搏篆书临帖与创造当中。
我今年的书写状态如下:因我今年五月至八月份的118天参加新丝绸之路赴欧洲22个国家进行艺术文化交流,期间画写生与篆刻的任务较多些。故在写作品前,我还专门临习了大篆、小篆各五种。以补充手生字疏之感。
临帖一:约三十课时后,正式上宣纸临写金文大篆《史墙盘》,首届友谊奖时我曾用铺毫中锋笔表现过此碑沉实浑穆厚重之气。然此次我一反常态,用笔提按明显,中侧锋并施,融入国画中的线质,枯涩空灵但求善变,字形取开合变异,力求气韵生动,自然天成之趣!
临帖二:是我最为喜爱的清代大书法家赵之谦《潜夫论》节选,赵字法度严谨,结构秀美清丽,用笔上我注重稳健流畅,起止笔法到位。求逸趣横生纸面。文翰辉映、相得益彰也。
创作一:《大美平谷诗抄》,擬楚简帛书之笔意,参以大篆法,战国文的架构而成之,求通篇书写的气脉贯通,气与字的变化。
创作二:命文书写国学经典《唐司空图诗品》一则,取缶翁石鼓文笔意,照法友谊师结字严谨、密不透风之势。章法有意取字无距行有距排列,使通篇四屏整合承古开新理念,顿生古拙悠远之韵致!
由此,我又生感悟:与友谊师学篆,取法上古,尽享篆籀之妙境。水与墨铭记着我的激情乐章,纸与笔奏响我的篆书挚爱情节。豪爽本性是我自然朴质的艺术灵魂,我将力求在对传统中进行吸纳梳理,寻觅体现自我性灵的艺术风格——我一以贯之、永不懈怠!
2015年乙未仲秋雪泥于京华宝钤堂

图片

不负如来不负卿(款)


图片

行百里者半九十


图片

牡丹花开国色艳


图片

贤者识其大者也(款)



 


图片

薛虎峻

山西文水县人,1971年2月生于甘肃靖远县。西泠印社社员,中书协会员,甘肃省书协理事、篆刻委员会副主任。甘肃省青年书协副主席。作品获百年西泠、西湖风国际篆刻创作一等奖,百年西泠、翰墨春秋诗书画印大展书画印三项兼能奖,百年西泠、金石华章暨第八届篆刻评展优秀奖,甘肃省第八届敦煌文艺奖一等奖。作品入展第五届全国篆刻艺术作品展,第二届西部书法篆刻展,第七届全国篆刻艺术作品展,西泠印社第五、七届全国篆刻评展,百年西泠金石缘诗书画印大展书法、篆刻入展。

图片


图片

浅谈邓石如"印从书出,印外求印"对篆刻的影响


邓石如"印从书出,印外求印"理念的提出,有深刻的美学内涵与明确的现实指导意义。邓石如通过自身实践,出入汉碑,拓展了碑学一域的书写技能和技艺,进一步确立碑派书法的美学意义。以隶笔入篆,以篆书入印,不失古代篆隶法度外,更将各体相互融合,别裁新体,开一代书法篆刻先河,作出了卓越贡献,影响深远。
在邓石如"印从书出"理论影响下,吴熙载承其衣钵,使刀如笔,书风印风浑然一体,真正达到了书印合一的完美境界。徐三庚篆书有吴带当风之誉,以浙派切刀法表现自家书风,亦卓然自成一格。赵之谦篆刻印外求印,以不同篆书风格植入印章,并以魏碑,石造像等体裁刻制印款,丰富篆刻的形式内容,面貌多样,别开生面。黄牧甫以金文入印,用刀劲挺光洁,还原汉印本来面貌。其印作与伊秉绶之隶书有异趣同工之妙,其高古肃穆气息的相通,体现了书印相互影响,表现出的审美取向的高度一致,使书法意趣与印趣和谐统一。其后篆刻大家吴昌硕,一生写石鼓文,将书法郁勃苍茫之气融入印中,其印作完全统摄于自己篆书风格之中,充分体现了浓重的笔墨之趣。至近代齐白石的印章大开大合,完全融书画印为一,更是印从书出的典型。
我们看到邓石如之后篆刻名家以书风与印风相统一,而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印风新面的历史表明,这种书、印一体的创作倾向,也使篆刻创作表现力得以深化。“印从书出,印外求印"理论的提出,是清中后期文人流派篆刻进入新时代的标志,“印外求印”的理念打破了"印中求印"的狭隘现念,为篆刻家表现个性追求,拓展了十分广阔的天地,为篆刻艺术注入了极强的生命力。

图片

北陇耕云南溪钓月(款)


图片

乾坤广嘉气降(款)


图片

人间有味是清欢(款)


图片

忘情山水之间(款)


图片

枕石山房






 


图片

倪和军

别署逸墨堂主人,1972年生,山东泰安岱岳区人,师从刘宝纯先生、王友谊先生。现为泰山学院副教授,泰安市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中国文字博物馆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委员、篆书委员会主任,山东印社理事、副秘书长,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王羲之书法院副院长,山东书法院研究员,泰安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泰山书法院副院长。

图片


图片

当代篆书创作,小篆更具优势


当下书法创作呈现出新时代新气象,其中篆书创作更是蔚然大观,但是当代小篆书法创作出现的各种问题仍不可小觑。未来的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深入实践探讨,小篆书法创作的繁荣将指日可待。
首先,创作内容或使用版本的选取。作者在选择书写内容时要把握文本内容与书写风格、创作形式相一致的标准。自撰诗词文章或是经典选文摘录都可以作为创作内容,但也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可以拿来创作。在选取时应选取那些积极向上,描写美好生活、大好河山和充满正能量精神思想的内容自然更适合新时代的书法创作。
其次,文字审读与查找。对于不熟悉的篆书字形要通过工具书来查找,可以按照先查《说文解字》《说文字注》,再查《古文字释要》《字源》,最后查《小篆疑难字典》《异体字典》《通假字典》《作篆通假字典》等工具书的顺序层层查找确认。针对小篆字形,利用以上或更多权威的工具书一定是能够查得到的,通过不断深入地研究学习古文字知识和正确使用古文字工具书,在此过程我们也将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乐趣。
最后,小篆创作的取法问题。仔细分析小篆演变发展过程,不难发现,秦汉是小篆形成使用阶段,唐宗至邓石如早期的篆书是小篆创作初始阶段,邓石如变法至今是小篆创作发展流传阶段。清篆的笔法相较之前更加丰富,提按转折分明,个性风格强烈明显,有助于掌握丰富的笔法、字法、个性等艺术特征,因此所以将清篆做为入门和基础是绝佳的选择。当然清篆固化的一面也不容忽视,我们学习之后就很难突破前辈樊篱,针对这种情况,只有在清篆的基础上,通过秦汉大量的碑、版、金、镜、砖、瓦、陶、印、简、牍等资料的取法与学习,塑造风格面貌,形成书写个性,找到自己创作的突破点。

图片

不忘初心(款)


图片

好古敏求(款)


图片

卧阁清风


图片

永受嘉福



 


图片

顾建全

汉族,1972年6月出生于河南省西峡县。2014年国家艺术基金篆刻重点培养人才。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青海省文史馆研究员、河南省书协行业建设委员会自由书家工作部副秘书长、河南青年书协副主席、河南省政协书画院院务委员、郑州大学书法学院研究员、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客座教授、元朱文(薄刃锐刀)非遗传承人。书法篆刻作品曾获得“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西泠印社湖山流韵诗书画印全能奖”、“墨舞神州全国电视书法篆刻大赛二等奖”、郑州市第八、二十一、二十二届优秀文学艺术成果奖等。

图片


图片

篆刻漫谈


入印文字自然有见仁见智者,但在旧的入印文字标准不合时宜新的入印文字标准没有统一之前,也就是现在,入印文字还是处于混乱状态,各有所长,各有所见,希望达成共识的一天早点儿到来。但是有一个原则我想是不会变的:不能因“字”害“艺”!目前的篆刻界早已不是明清时期“以书入印,印从书出”。以怎样的面目来突破传统旧容,树立起自己的个性,突出印面的视觉冲击力,只要能为艺术服务,做印、造印、扣印、烧印等皆可为用。
“写意”印难在“意”,“工稳”印难在“稳”,“古玺”印难在“高古”,“汉印”难在“篆 ”,“流派”印难在“刻 ”,“玉印”难在“清刚 ”,“今人印”难在“经典 ”。篆刻敢于走的很远,很大程度上是入古很深的原因。
无个性的书法,就无个性的篆刻。“印从书出”“书从印入”倡导了几百年的至理,无非是倡导个性,倡导篆刻家们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红杏枝头春意闹”,“僧敲月下门”,一“闹”字一“敲”字,不正是诗人“个性”的证明吗?“书无意于佳乃佳”。兴到刀随,运筹印稿于腹,见美石而动,有心德而发,适时令而作,一气呵成,钤盖于白宣,孤芳自赏一番,此乐何极!然刻印难,盖印更难。经过精心设计,精到镌刻而成的印章完成后,要想盖出一方自己满意的印蜕太难了。几十方印蜕选一也可,而半晌没盖出一方满意印蜕,那创作时的得意可就去了九霄云外了。

图片

独有英雄驱虎豹


图片

既雕既琢复归于朴(款)


图片

钟鼎隶篆皆可为吾师


图片

百事尽除去唯余诗与酒



 


图片

张 哲

1972年11月生,号竟堂,别署石语轩、聆风楼,国家一级美术师。西安书学院创作研究部主任,从事书法篆刻专业。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研究员,终南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协理事、陕西省书协篆刻委员会副主任。作品多次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主流展览并获奖,出版多部个人专辑。2009年被西安市委、市政府评为“西安市有突出贡献专家”, 2019年被西安市委、市政府评为文化领域“西安之星”。

图片


图片

小议书印关系


邓散木先生在论及篆刻艺术的篆法、章法、刀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时认为:“善书法者,治印有笔有墨;善章法者,治印有神有意;善刀法者,治印裁顿合度,三者俱备,则臻完美可称神品。若刀法稍逊,笔意已到,章法完善,未为全失。若一味追求刀法,笔意全失,章法紊乱,帅亡而卒乱,印野矣。”这句话充分的说明了篆刻三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篆书的重要性。因此,认识篆字,书写篆书是篆刻的基础。只有熟识篆字、见多识广,才能在创作构思时融会贯通,去讹存正,避免随意杜撰,做到字有所本;只有多写篆书,才能熟悉篆书的结构特征和笔意表现,才能以刀代笔,表现出篆书的转折、提按、笔墨效果,从而准确地表现出艺术构思和创作情感。
虽然篆刻是以篆书为基础的一种艺术应用,但它不是简单的运用,是需要对篆书进行“印化”的艺术改造和艺术处理过程。这就要求作者必须见多识广,胸贮千万。如此才能做到游刃有余,而且必须深谙篆法才能“增损不失六义”。这种“印化”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篆刻艺术的水准。 虽然有些篆刻作品的文字接近于篆书原有形态,也有篆刻作品的文字是变形较大的篆书形态,但是一个成熟的篆刻家必然有自己独特的篆书体系,有着鲜明的个人面目。

图片

几时归去做个闲人


图片

绿杨烟外晓寒轻(款)


图片

暖风迟日醉梨花(款)


图片

图片

清静无为(款)



 


图片

曹文武

1973年1月生人,斋号抱冰轩、听石斋。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书法协会理事、黑龙江省画院研究员、黑龙江省篆刻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收藏鉴评工作委员会委员、黑龙江海联会文化交流委员会委员、哈尔滨市篆刻委员会秘书长、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国家二级美术师、中国民主同盟会盟员。

图片


图片

篆刻与之篆书


篆刻与之篆书,"印从书出"的创作理念,从邓石如提出以来,后世的篆刻作者皆奉为不二法门。
我篆刻之初刻元朱文,写邓石如小篆,书印相对统一,彼此之间的影响也相发相生。随着对多字印的专注后,在创作中对文字的结构处理上出现了瓶颈,一时间创作的作品趋于雷同,作品缺少个性,尤其在多字印中,一个文字的处理不当,影响整个作品的效果。
印宗秦汉,取法乎上,遵循着这个想法,我开始摸索古玺印的学习创作,篆书也由小篆走向大篆、楚简。古玺印对篆书篆法有了不同的要求,楚简的书写韵律感觉,更接近书法的书写状态。一路走来,刻古玺、写楚简,对我处理元朱文文字的章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之后所呈现出来的作品特点也渐渐行成。工稳印章与简书篆书,貌似不同,实则相互影响。这条路,能走多远还是未知,但我将继续走下去!正如屈原《离骚》中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图片

图片

不畏浮云遮望眼(款)


图片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图片

图片

是无等等咒(款)


图片

图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款)


图片

友善



 


图片

李绍晨

本名李绍臣,作品署名李绍晨,天津宝坻人, 天津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毕业。自幼随外祖父张家佺学习书画印,受业于孙伯翔先生。作品多次在全国性展览中入展、获奖。2007年天津团市委、天津书协授予“十佳青年书法家”称号,2013年出版《李绍晨篆刻集》。在《中国书法》《书法》《书法报》等刊物上多有作品发表。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天津印社副社长、天津市书法家协会理事(篆刻委员会秘书长)、天津市宝坻区篆刻家协会主席、渠阳印社社长等职。

图片


图片

从书法史角度看篆书与篆刻的关系


先秦古玺印有着明显的地域性,从各地出土的文字来看与印章的关系息息相关。秦始皇统一文字后,印章随之发生变化,多采取加界格的方法。汉代开始对文字和印章进一步规范化,后期取消了界格,逐步形成了整饬苍厚的艺术风格,从这一时期铜器上的文字可见一斑。魏晋时期,篆书的使用逐步减少,印章上的文字开始变得支离甚至出现书写的错误。
如果说之前的印章与篆书的关系有一定局限性,那么到了明清之际,由文人从事篆刻创作开始,到邓石如提出“印从书出”的口号,篆书篆刻艺术开始复兴,也标志着文人对传统书法篆刻创作的觉醒。邓石如率先提出了书印之间的关系,从他的篆刻作品来看,完全是他篆书的延续,摆脱了秦汉印风的窠臼,也开启了文人篆刻个性化的发展。吴熙载继承了邓石如的衣钵,印如其书,婀娜刚健,如李清照、柳永之婉约;吴昌硕以石鼓文入印,苍茫浑厚,如苏东坡、辛弃疾之豪放。
篆刻创作离不开篆书的滋养,单单依靠刀法的支撑,作品往往会缺乏书卷气,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才会相得益彰。

图片

图片

大风起兮云飞扬(款)


图片

乐示央宜酒食长久富(款)


图片

李记


图片

思无邪(款)


图片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图片

小重山

图片

张志鸿

别署镜庐、鉴心山房主人。副研究馆员,供职于泰安市博物馆。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隶书委员会副主任、山东印社理事、泰安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数十次参加中国文联、中国书协、西泠印社举办的展赛和重大主题活动。曾获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优秀奖、第二届册页书法展优秀奖、第二届手卷展优秀奖、第三届扇面书法艺术展二等奖、“翰墨春秋.百年西泠”诗书画印大展多项兼能奖、西泠印社第七届篆刻评展优秀奖、“西湖风”国际篆刻主题创作大赛三等奖、山东省第七届泰山文艺奖二等奖、第十届泰山文艺奖一等奖……

图片


图片

书印同参  刀笔相生


篆刻之道,始自日常实用,启于文人参契。肇始先秦,历经两汉、魏晋,众妙纷呈,体制具备。复兴于明清,源流有自,承传有序,始开流派。其自古逾今,与篆书之衍化生发互为体用,相生共荣。
篆刻之学,独标性情于群艺之外,涵纳大千于方寸之间。而其承载之本,篆也。篆法得章法,章法生刀法。篆法与之刀法,本也。刀法与之篆法,用也。此中真诠,不可不辨也。沙孟海先生《沙村印话》中云:“治印有三要,曰识字,曰辨体,曰本学,而刀法不与焉。明习六书,默识旧文,诊其变化,穷其原委,识字之事也。前代玺印,各有体制,取法乎上,不容牵绲,辨体之事也。造意谴词,必于大雅,深根宁极,造次中度,本学之事也。不求此三者,徒于刀法之微,是谓舍本而逐末。”明心见性,直指本质。历观邓顽伯“印从书出”之躬行,其后赵撝叔、吴昌硕、王福庵、齐白石诸贤,莫不是学养修身,书印共举,斯为后来者之典范。
所谓孤阴不生,孤阳不长。故说篆书与之篆刻,同源两相,互为裨益。猶天地之化育,太极之两仪。不可独执一端,偏狭自误。窃以为,以沙孟海先生文、史、哲之法言为管领,书印同参,刀笔相生,一以贯之,境界自新,诚为真谛至乐!


图片

敦善行而不怠


图片

来如春梦几多时


图片

去似朝去无觅处


图片

唯有初心最可亲(款)


图片

惜寸阴(款)


图片

智者不惑



 


图片

孙长铭

常用名:孙长铭,河北省沧县人,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文化部中国国际书画研究会理事,沙孟海书学院篆刻研究所研究员,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河北省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沧州市文联第七届委员会委员,沧州市书协副主席,沧海印社副社长兼创作部主任,文化部国家艺术基金重点培养人才。被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西泠印社书画篆刻院、中国人民大学书法篆刻院、中华女子学院等高等学府授课。

图片


图片

篆书与篆刻


在笔者看来,篆书与印章的联系大概不会早于商代晚期。已知流传与出土的那几枚商代晚期玺印虽然多数作为“族徽”的标志几乎被近、现代学者所认可,但剩余有文字迹象的商玺,无论文字的书写与后期的制作有多么纷繁芜杂的工序,也不能将篆书与印章的紧密联系搁置不谈。换言之,铜玺、陶玺的出现但使有文字作为载体,即篆书与印章的密切联系便无可质疑了。
作为篆刻者,虽然我们研究、分析古印,旨在撷取古印章的变化规律被己所用,却冥冥之中感知到尤其私印形式,印工的制作似乎是书法与印章的一种巧妙结合的结果。对在秦汉再或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印章制作者们而言,从篆书与印章关系的理解,不一定没有概念,只是没有记载下来罢了。
毋庸置疑,“印从书出”是清邓石如提出的,无可否认,邓氏“印从书出,书出印入”的观念,对后世篆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篆书与篆刻之间的联系紧密而相互帮扶,恰如其分地将两者巧妙融合在一起,的确会大费周章。掌握篆书化为篆刻的关键,一方面需要“印化”处理的结构;另一方面则将篆书中的部分元素与篆刻中的元素灵活地融汇在一起才是另一关键。“印内求印”靠发现、洞察、兼容;而“印从书出”在此基础上,更侧重于巧妙融汇化为一体。因此,你的化生能力才是决定作品成熟、入古、个性、现代的真正才情。

图片

古有八阵图(款)


图片

几生修到梅花(款)


图片

可以燎原(款)


图片

室有樽彝门无车马


图片

星星之火



 


图片

李 砚

浙江瑞安人,字墨玉,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硕士。现为西泠印社书画篆刻院教务长,西泠印社社员,西泠印社艺术品鉴定评估中心董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女书家委员会主席。浙江省首届“新峰计划”人才, 浙江省“新峰计划”优秀青年艺术家,浙江省文艺名家孵化对象,第五届中国书坛兰亭雅集,获“兰亭七子”称号。

图片


图片

篆刻妙在落墨


宋代以来,文人对书画上的题跋、落款、钤印极为讲究,篆刻艺术与诗书画逐渐融为一体,尤其在书法方面。篆刻創作运用刀笔来表现书法的外形、笔意。入印文字的字法、章法、用笔是否能完美展现,需要印人对古文字学、书法与篆刻美学等有深入的研究。
余习书数十载,因好古文字学,尝以《古汉语字典》、《说文解字》为枕边书,前者为王力主编,对字义、字源、说文皆有详尽注解;后者由东汉许慎编著,对标准篆字之阐释与结构进行总结整理,上溯先秦古文,下推汉摹印篆甚至隋唐九叠文,对学习古玺和汉印提供了捷径。余幸得如元夫子亲笔批注之《说文解字》,如获至宝,更便于理解,此自不必多言。
書印同源,清代高积厚《印述》中有云:“古之印章,妙在落墨,其方圆曲折,皆与秦汉金石刻石相似。”篆書篆刻均含金石之氣,余于創作中不斷嘗試书印间之互補及其運用。余一直研习秦篆,于篆书尚婉而通、章法布局亦有体会;后研习浙派代表人物之一韩登安先生小篆,融其流美之韵;继而研习石鼓文,欲使篆書創作雜糅古形而不著痕跡,令作品展現奇古、渾樸、稚拙之風貌,盡己之力,表现新性情及美感。
所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篆刻之艺术,非明旁通触类之理者,无以大成。篆书之理解此为基础,旁涉篆刻印文之选题、文字之正误、落款之文辞,皆不可含糊其辞,其关乎印人文学、金石学乃至鉴定学等修养,凡此种种修养,非朝夕可得。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兮,莫问前程凶吉,但求落幕无悔。


图片

稠山绣水(款)


图片

抗日救亡


图片

菩提萨埵


图片

云海惊龙


图片

执政为民(款)



 


图片

谢吉昌

1977年3月出生,斋号洗心堂、书巢,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兰亭书友会创始会员、吉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白山印社副社长、中山印社副社长、晋阳印社社员、吉林市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吉林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雾凇印社副社长、蛟河市书法家协会主席、蛟河市政协书画院副院长、当代书法网特约评论员。

图片


图片

篆书篆刻如鸟之双翼


自邓石如首创“印从书出”后,这一理念得到了篆刻家的广泛认同,对于今天如百花齐放般的印坛来说,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篆刻创作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其篆书水平,篆刻与篆书如同鸟之两翼,失其一便不可飞翔;又需两者齐头并进,才会自由翱翔,否则飞不远矣。借助于高水平的书法用笔,特别是高水平的篆隶书法用笔来改善和丰富篆刻的篆法,从而在整体上提高篆刻的创作水平;抑或用个性鲜明的篆书书法直接运用于篆刻创作,由此成就个性鲜明的篆刻风格,这两者让许多篆刻家取得成功,可见其影响深远。在当代,进行篆刻创作,篆书学习是必须的功课。篆书学习短时间在篆刻上未见得会取得明显成效,但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坚持几年定会让你尝到学习篆书的甜头。
当今印坛写意印风盛行,酣畅淋漓的用刀和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篆刻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但也存在作品作做、支离、不奈品读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对篆书理解不够、不深。赵之谦曾言“古印有笔尤有墨,今人但有刀与石”,这也是当代印坛的现实写照。“印从书出”其主旨在“以刀法传笔法”。篆刻得笔法则灵活雄健,得墨法则滋润浑厚,用书法大可以医“流行病”,我想这是“印从书出”最重要的现实意义。

图片

克明峻德(款)


图片

起翦颇牧


图片

三更灯火(款)


图片

用军取精



 


图片

刘 斌

1977年3月生于天津,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书法家协会理事,天津篆刻委员会委员,天津印社副社长。天津市第十届文艺新星,中国百名杰出青年书法家。
作品获西泠印社第七届国际篆刻展优秀奖等,入展全国第三届正书大展、全国第四届百家精品展、全国第六届篆刻展、全国第二节青年展、全国第七届刻字艺术展·暨第十二届国际刻字艺术交流展、全国首届大字展、全国首届西部书法篆刻作品展、西泠印社第六届国际际篆刻展、西泠印社首届书法展等展览。

图片


图片

印边絮语


篆刻,故名思义,是篆与刻相结合的艺术。印章始于商代而兴于两汉,其不同时代的风格面目犹如每一个不同的艺术世界,令人神往。创作虽在方寸之地,但确气象万千,我喜欢古玺中的古拙天真,亦仰慕汉印中的精致厚重,所以眼中的篆刻应须根植传统,常喜欢将篆刻作品的面目,形式等定义在血脉是否纯正。日常创作中的作品偏向工稳一路。我喜欢篆刻作品精致,细腻,且耐人寻味,古印留给了我们气息上的追求,流派印则留给了我们技法上的研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图片

乘龙


图片

境由心造


图片

龙龟降福寿甲骨到吉祥(款)


图片

无极(款)


图片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图片

陈 华

别署老井。1977年出生于湖南省安乡县,现居澧县。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艺术基金持持青年艺术家,湖南省三百工程文艺家,湖南省首批新文艺群体领军人才,湖南省篆刻委员会委员。曾获第五届兰亭奖二等奖、入选第七届兰亭奖。第七届全国篆刻艺术展优秀奖,入选第十一届全国展、第五届青年展、第八届篆刻艺术展等全国展近二十次。入展西泠印社第七、八、九届篆刻展。

图片


图片

闲语


世间许多事物,皆有内因相连。
或相互依存,或互为延展。
书法与篆刻,既义理相近,更性情相通。
此二者,审美理念趋同,技法亦多相近处。
篆刻须有笔法,篆书须有刀意,此性情相融处。或古穆雄强,或清健婉转,皆为性情。书与刻,笔与刀,互相渗透影响,其味长焉。
作篆刻须善篆书,方知文字本源,造型生动而质朴之美,不致因章法布置而强以挪让分配,气格下行。
作篆书如能参篆刻刀意,使转之间,因势造型,可除怯弱,自有金石之气也。
故余尝以书法丰富篆刻,又以篆刻之气象养书法。
得耶失耶,以倚来日。

图片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图片

说不尽无穷好


图片

越不聪明越快活


图片

长富贵乐毋事(款)


图片

八千里路云和月(款)



 


图片

杨 华

字涵之。宁夏书画院创作研究室主任、宁夏大学客座教授、国家艺术基金评委专家库成员、央视书画频道“一日一印”栏目主讲,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得主。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宁夏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宁夏中山书画院副院长。参加各类全国主流书法大展数十次,出版专著和作品集三十余种。

图片


图片

创作手记


篆刻艺术以线条为生命,文字的线条与文字的造型相合,线条的行迹与作品的风格相关。精美的线条可使观者有入木三分之感,此绝非三五载所能修成之事也。在篆刻创作上我一直主张“深入传统,汲取营养,用心刀笔,正道直行”。对于一个传统艺术的守候者需要深厚的审美智慧,敏捷的艺术悟性。篆刻与篆书就像是一列满载的火车,它能否正常运转,完全依靠两条平行的铁轨,这两条平行的铁轨就相当于印学中的“篆”与“印”。“篆从印入,印从篆出”,说明了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学篆”与“学印”犹如人之双手,缺一不可。只有在书法和文化背景下的“高”,才真正决定了篆刻作品最后的“成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学艺术修养都直接反应在篆刻的格调上,印人当为文人,最终的突破不在技法,其实在书法、在心法、在养气。印之大家必印外求印,书印相补,然后才能放胆,识宏量宏,而后品三昧之境界也!

图片

大味必淡


图片

亢龙有悔(款)


图片

香在骨


图片

杨氏无闲草堂所得古笈书画印(款)



 


图片

魏晓伟

字知非,别署秦斋、步涧楼、梧庐、晓梦文房、翠柳精舍。一九七八年三月生,湖北武汉人,供职于湖北省文联文学艺术院,任湖北省书法院秘书长,国家二级美术师。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湖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湖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武汉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流印社副社长,湖北篆刻研究院副院长、湖北省书法院研究员、湖北经济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客座教授、江西省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教师、中国书协第五届全国青年书法创作骨干高研班学员、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首期文化素养研修班学员。出版作品集《印坛点将·魏晓伟》《观自在·魏晓伟篆刻心经》《娱亲印存》《中流篆刻十家·魏晓伟》《当代印风·魏晓伟》。

图片


图片

书与刻


明清以来,先贤们总结了许多有创见性的篆刻创作理论,如“印外求印”“印从书出”直到今天仍然是指导篆刻创作的重要理念。篆刻这门传统艺术,其创作的文字基础是篆书(包括甲骨、大篆、小篆),所以历代篆刻家多重视对篆书的研究、书写。甚至有人提出“书印参同”,认为构建具有独特审美个性的篆书体系是篆刻家的重要命题,一个篆刻家刻印的艺术高度取决于其篆书的创作水平。
首先,篆书与篆刻关系密切。写篆能帮助掌握古文字的结构特点,能获得古文字的常识,能体悟古文字独特的美感,能熟悉古文字的形变规则等等。对古文字越熟悉,运用古文字进行篆刻创作就越熟练,越能生发具有美感的空间形式,美的创造力就越强。
其二,篆书与篆刻有别。善写不等于善刻,而要成为篆刻家则必须善于写篆、识篆、用篆。书写性的篆书进入到方形为主的印面时,往往受到方寸空间的制约,必须对篆书文字“印化”。篆字为适应方寸空间进行的改造会以牺牲篆字的书写性、形体等为代价,但会在方寸之间的重构中获得新的、整体的、和谐的,具有“金石气”的意味和美感。加上篆刻使用的工具、材料、方法与写篆相异,其表现出的气息、气味、气象也就有别。
我们常言的“书印参同”,又因艺术创作个体对“书与印”两者相参的理解不同,方法不同,故也呈现出纷繁的风貌。基于此,书印相参确实是一个有意思的、永恒的课题。

图片

家在东湖滨


图片

如写阳春(款)


图片

四季惠和明花对月


图片

逸在黑白之间(款)



 


图片

逯国平

1978年出生于河南省焦作市;西泠印社社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课题班成员;中国国家画院卢禹舜课题班画家;华夏文化促进会书画院副院长;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书法和篆刻绘画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展并获奖。

惟“书”可“俗”


傅抱石先生在《白石老人的篆刻艺术》一文中写道:“篆刻是以书法为基础集合雕刻加工的艺术,主要在于作者对于书法的研究和造诣如何。不懂得书法的篆刻家是很难想象的。但是,书法绝不等于篆刻,书家也不等于篆刻家。一方精彩动人的印章,应该是既具有高度书艺而又具有出色的章法、刀法,同时又有骨有肉、有笔有墨地结合成为一个完整的艺术品。”对于“书法”和“篆刻”的关系,以及“篆刻”的核心“价值观”,傅先生用简单的几句话就说清楚了!书法是篆刻的基础,要想刻好印章,必须首先学好书法。时下的篆刻界也面临这样的一个问题,很多年轻的篆刻家,无论是刻“写意”还是“工稳”印风的,都越来越忽视书法的意义。“写意”的越来越粗野,“工稳”的越来越匠气。我的篆刻观是:惟“书”可以医治这个“粗野”、“匠气”的“俗”病。但是,书法写的再好也不能等同于篆刻。因为篆刻有他独特的审美规律和特有的制作工艺。通过篆刻家的分朱布白,将写画在印石上的墨线,施以冲切、残破、钤印,最后书法的墨线转换成钤压的朱白线。线质的转换过程中,无论是书写还是镌刻,都更能体味到线条力度的表达和锤炼。也因为常有这种转换体验,所以我时常建议身边习字的朋友刻一刻印章。在或冲或切的驰涩运刀中,在或轻或重的钤压中,线质的转换对于书论中枯燥、晦涩的“屋漏痕”、“折钗股”、“印印泥”的理论,或许能有更加直观、深刻的体验。草草片言只语,纯属个人感官的经验之谈,多有纰漏,愿师友多多不吝赐教。

图片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图片

湖上春来似画图(款)


图片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款)


图片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图片

一襟幽事砌蛩能说


图片

致虚极守静笃



 


图片

李莹波

字玉湖,号崑堂。别署大瓠园丁等。1981年出生,湖南益阳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及篆书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湖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岳麓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益阳印社副社长、湖南省文艺扶持“三百工程”人才库成员、长沙师范学院书法专职教师。艺术上主张兼容并蓄、全面发展。追求典雅平和,气韵自然的艺术风格。诗书画印兼擅。著有《篆势诀》《中国篆刻百家·李莹波卷》《醉墨淋漓·李莹波书画》。

图片


图片

篆刻偶记


莹波少时,颇爱刀石之趣,了无师法,得石便刻。又颇好奇文古字,每见篆隶字便手录之。向时世间尚无互联网络,惟遍寻书馆,乃能得资料少许耳。余亦笃厌外语及数学,此二课中,往往私抄阴诵《说文》部首及《峄山》、《琅琊》诸篇,外、数二业遂弃如敝履矣。此癖固使余每每受辱于严慈及诸师也,亦常自以为恨,曰玩物而丧吾志也。二业既荒,高考渺茫。幸幼弄丹青,尚赖以艺事而得晋大学之门也。
后遇名师,求学篆刻。刀法虽多拙劣,字法却甚娴熟。师每出数语命为创作,同学埋首检索之时,余已得易数稿。同学往往诧异,乃告往事如前也。师曰:以一癖而误主业者,斯祸也;今时又因癖而益于所学者,斯不为大福也哉?
然昔时自学,多有野狐外道之嫌也。师遂正我以笔法,扶我以字势,导我以源头,疏我以流脉。余性既憨愚,师遂授我以清人小篆也。习篆经年,刻乃稍进。清人最尚“印从书出”之说,余印遂入清流,自然之理也。完白以降,盛于让翁,此为余所倾心也;后涉撝叔及吴、黄诸脉,亦为补益。让翁挥刀如笔之理,余往往揣摩不息,故余作印,于让翁乃亦步亦趋也。让翁用刀老辣,线沉势峻,笔力雄健却佐以轻浅取势,故其拟汉之作,往往愈老而愈能得其神气也。余学其朱文,尚能得一二分婉约;然拟其白文之作,余则往往笨拙,盖刀笔之外,尚有余而余不能察也。何哉?汉印之雄浑,盖在缪篆之外,融以隶意;规矩之间,佐以奇巧;婉转之余,省以阔约。非胸中有汉,不能得汉印神髓也。故学书囿于一途,于篆刻则未行而先死矣。完白一脉,本当兼善篆隶,气象遂能与前人抗行。余近来学书则远溯源流于秦汉,用之则意稍古拙耳。
篆刻之源,本在秦汉。清人囿于所识,往往于汉人处大振其风,数百年来势如破竹也。而嬴秦以前之物则最是篆刻本源也。清人直至晚近,愙斋、濠叟、静安、彦堂以降,脱乎说文之陈说,甲金古籀乃渐重于学界。周末古玺模拟之风遂始大行于世,近来印坛古风盛行,虽文多谬舛,刀多狂戾,而燎原之势已生,时代之风已显矣。而斯途也,则漫漫而修远哉!有志者当尽考商周文字,树之六国古玺威权,立三百年不倒,斯可矣。余则恨不能浸淫上古之学,徒望岳而兴叹矣。再叹之,以自勉!

图片

朝来原上白云生


图片

高歌动楚风(款)


图片

鲈脍香思季鹰帖


图片

涛声听东浙印学话西泠(款)


图片

鱼乐岂留罗网中(款)






图片

宋 聪

1985年出生,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书协培训中心教师、南京印社社员、徐州市书法家协会理事、西楚印社副社长、徐州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丰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图片


图片

以书养印


我自高中时期开始学习篆刻,至今已有二十载,每种印风都有涉及,尤喜古玺印和鸟虫印,喜欢古玺印的古拙苍劲、自然天成;也喜欢鸟虫印的富丽堂皇、生动活泼,看似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可我却都喜爱着。
很荣幸能够参加“相期与来”——西泠名家篆书篆刻学术研究展,在投稿之前,还一直纠结于用鸟虫印还是古玺印,为了与活动提出的“印从书出”这一主题相吻合,最终决定选用古玺作品,书法为大篆作品。
记得初学篆刻时,总是在意怎么用刀,很生涩。后来,经过大量的临摹,用刀逐渐熟练,又苦恼于怎么创作,有一段很难熬的瓶颈期。篆刻创作的初期主要问题在于怎么设计,会根据古人印章中的字法和章法,进行拆分、组合,汉印勉强能应付,古玺总是搞得“四不像”,于是我专心于三晋玺的临摹与创作,在国展比赛中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后来,不拘泥于单一印风的三晋小玺,开始尝试创作大印。因为多年受三晋玺创作的影响,大印创作初期,无论章法还是线条都不理想,为了解决创作问题,我在临摹大印的同时,开始进行大量的书法临摹与创作,使笔头子熟练起来,再融入篆刻之中,线条、空间、气息等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我认为我的古玺学习还是在起步阶段,要想做到“印从书出”,前面有很长的路要走,请大家批评指正。

图片

居高声自远(款)


图片

君子以文会友(款)


图片

能饮一杯无


图片

散步咏凉天


图片

茶亦醉人何须酒


图片

空翠湿人衣


图片

大隐隐于市(款)



 


图片

曹祐福

别署曹员外,1987年出生于河南许昌,斋号光明室,师承许雄志先生。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河南省篆刻委员会委员、河南省青年书协理事、河南印社理事。
作品入展全国第七届书法兰亭奖(2021)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2019)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2017年)、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2015年)、全国第三届青年书法篆刻展(2012年)、全国第八届篆刻展、首届“西狭颂”全国书法篆刻展、第三届“齐白石奖”书法篆刻展、第四届“四堂杯”全国书法篆刻展优秀奖等。

图片


图片

砚边随记


秦一世诏四十字、二世诏六十字、除去重合者、不足百字、对于临摹学习进而转化创作、实非易事。
赵孟頫论书谓: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学之、便可名世、今时今日学书之难、恰在信息爆炸、选择过盛、心无旁骛地专精于一、考验的是学书者的判断力和自信力、
学习非帖类古文字遗迹、必须考虑其成因、即载体、质地、工具、手段、地域等因素、就秦诏版而言、于铜上直接凿击而成、其生辣、方峻、恣肆的艺术特征是首先要保留的、
两周金文以浇铸而致的古穆、凝炼、秦石刻小篆的匀当、雅训、汉金文的方正、齐律、以及古玺、封泥、简牍诸位种、如果同秦诏版并置一观、其艺术风貌之迥异则一目了然、故而、进一步的交叉杂糅学习是诏版求变的入口、
书法解脱实用、走向纯视觉艺术、已是事实、笔、纸、水、墨、主观审美、都是决定创作结果的因素、我近来写诏版一直在减速、试图于刚健迅疾中求婉转缠绵、理想的样子是复合型审美的结晶、书谱中说带燥方润将浓遂枯、用今天的流行语说就是:点道为止就好了。

图片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款)


图片

滚滚红尘(款)


图片

蓬莱文章建安骨


图片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图片

硬黄一卷写兰亭



 


图片

郑 超

别署南庐,印泉精舍,1990年出生于河南新乡市,现居郑州。师从娄红卫,谷松章先生,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协篆刻委员会委员,河南印社副秘书长,河南省青年书协理事。
作品参展:中国第六届书法兰亭奖,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三届行草书大展、全国第三届篆书作品展,全国第七、八届篆刻艺术展,全国首届书法小品展,全国第二届手卷书法展,2018年作品获批国家艺术基金青年人才资助项目等。

图片


图片

南庐随笔


秦代篆书可学习的范本并不是很多,峄山刻石是后人翻刻,气息略失;石鼓文是战国秦文字,离小篆也有些距离,秦时留下的作品恐怕只有诏版、虎符之类的官方文字。秦诏版、权量虽然是刻凿类文字,率意洒脱,但是依然保留标准秦小篆的雅正气息。但是诏书文字较少,不同的诏版文字风格又有所区别,所以从临摹向创作的过度难度较大。学习此类文字不妨从秦印和秦封泥文字汲取营养。秦官印是官方颁发,文字极为标准雅正,又保留小篆的笔意。私印肆意凿刻,奇趣横生而又古意盎然。从书法上说,提供了大量的秦小篆篆法,对当时文字特点也就是“秦味”的把握很有帮助。作为篆刻范本更不用多言,近些年发表的秦印图录对秦印风格创作影响巨大。这些不起眼的“文字碎片”不能算完整的书法作品,可能在书法上会被忽视,但是如果把它们系统的学习,掌握其风格规律,那么无疑对任何风格的小篆创作上都是一个质的帮助。

图片

悬阳(款)


图片图片方今平生马少游(款)


图片

守拙归园田



 


图片

冯 立

署端居,一九九一年生于河南新乡。自幼随王乃勇先生习书,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获学士、硕士学位,二〇二〇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导师沈浩、沈乐平教授。
现为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讲师、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楷书委员会委员、浙江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篆刻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书法研究会理事、河南印社理事、新乡市书法家协会名誉副主席、杭州金石全形拓非遗保护发展中心理事兼副秘书长。

图片


图片

对学习秦诏量书法的一点认识


秦诏量文作为秦篆体系中的一支,在艺术风格上与秦刻石、简牍、瓦当等文字相较,有着独特的审美旨趣,秦始皇与二世诏之和虽仅百字,书风却极尽变化之能,于规矩之外,体现出秦小篆自由、活泼、奇肆的烂漫天趣,对于全面认识学习秦篆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临习中,可通过同铭诏文的比较,亦可与秦印互为借鉴进一步认识其结字方式、字组关系、章法特征的内在规律及变化原理。读帖我们可以看出,在线条的表达方式上,从直线到曲线,呈现出直线为主、直中带曲、曲中有直、曲线为主不同程度的视觉差异;在结构空间上,线组间的疏密、重心的高低、纵横取势的不同、亦会导致单字形态的轮廓变化、字组间的离合关系,从而形成不同的章法特点。这或许有助于我们在不同作品的临摹中更准确的把握其艺术特征。
我在秦诏版的学习中,更多是在体味其錾刻所带来的秩序与意趣。在打破常规书写次序下所生成的字形空间以及字间随势而动所产生的章法布局,都让每一次书写具有不同的体验与感受。在不断的实践中把握其内在规律而不为其外形所囿,将不同载体材质、不同制作方式、不同制作对象等诸多可能与书写相作用的因素进行归纳与取舍,通过笔墨的自然表达寻求自我。我想,这才是书写的真正意义。

图片

书来雍府不相忘


图片

位卑未敢忘忧国(款)


图片

乡书何处达


图片

图片

春风不改旧时波(款)


图片

辞尊居卑



 


图片

金恩楠

1992年生,朝鲜族,黑龙江林口人,现居浙江杭州。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与篆刻专业本科、书法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现攻读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博士学位,导师沈乐平教授。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篆刻创作委员会委员,浙江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篆刻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杭州金石全形拓非遗保护发展中心理事兼副秘书长,文化部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项目主持人。书法篆刻作品多次在国家级、省级展览中获奖、入展。

图片


图片

习印心得


古往今来,很多成功的篆刻家都身兼书法家的身份,如“印从书出”的代表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等。白石先生在《白石印草》自序中一段话对我颇有启发,其曰:“余之刻印,始于二十岁以前。最初自刻名字印,友人黎松厂借以丁黄印谱原拓本,得其门径。后数年,得二金蝶堂印谱,方知老实为正,疏密自然,乃一变。再后喜天发神谶碑,刀法一变。再后喜三公山碑,篆法一变。最后喜秦权,纵横平直,一任自然,又一大变。”这里正点出了篆书对于篆刻用刀、结字、章法布局的影响,一个书家的篆书是否取得成功,有几个标志,即是否有个性化的笔墨语言和结字方式,而这些“个性”又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而来的。个人的笔墨语言进而影响篆刻的用刀,并以有个性的篆书直接入印,印面的整体艺术表现力也由此得以深化。因此,篆刻风格的塑造离不开对篆书的体会和感悟,艺术最重要体现“人”,风格亦是体现“人”。个人书风、印风二者高度统一,相互促进,才能实现个人风格的成功塑造。

图片


图片

饮且食寿而康(款)


图片

勇立潮头


图片

不羡神仙羡少年(款)


图片


图片

莫辞盏酒十分劝(款)



书画名家网 © 2020 dangdaishuhua.cn
本站点击量:6919820次
关于本网 联系我们
粤ICP备20028477号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
                     技术支持: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