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18566944489

当前位置:首页》获奖名单

2020青海省书法篆刻展评审工作在西宁完成(附名单)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0-10-26 13:43:21 点击:2697

2020青海省书法篆刻展评审工作
在西宁完成


  2020年10月15日,青海省书法家协会组成“2020青海省书法篆刻展评审委员会”,在西宁完成2020青海省书法篆刻展评审工作,共有117位作者117件作品入展。本名单为公示名单,公示期为2020年10月24日-10月30日,共7天。公示期间,如发现有违规问题,可向青海省书协(办公室)举报;公示期结束后,仍接受对有关违规现象的举报,举报材料要求信息准确,事实清楚,青海省书协将依照相关规定调查处理。

  举报电话:0971-6128962  











入展作者公示---按字母排序



西宁市-90

阿文元 包桂莲 蔡永峨 陈 萍 陈显明

崔珑山 董 月 杜延平 樊光华 付贵宁

葛子江 贡 保 郭志刚 桓国秀 霍全林

纪 平 景亚龙 巨邦宁 巨积文 孔繁良

雷登峰 雷义林 李 峰 李福龙 李 瀚

李鸿新 李生伟 李 文 李晓霞 李兴隆

李延昊 李永钊 李有卫 李玉春 林士杰

刘健鑫 刘贤明 刘叶萍 刘志云 刘子平

柳发青 卢小燕 马登海 马发俊 马福强

马建源 马金满 马黎明 马胜圆 牛雄梅

祁长海 沙雨农 邵 鹏 沈延雄 史国顺

史青龙 史正才 苏 成 苏明贵 孙宁福

孙彦林 田 静 汪 荣 王登昌 王海涛

王红欣 王 娜 王晓鹏 王兴琦 王亚君

王有杰 王志青 肖 兵 谢桂贞 徐小海

岩雅泉 杨 军 姚忠宝 岳小勇 张国云

张加森 张 群 张鑫鑫 张 颖 张 宇

张玉娥 郑庆路 周起峰 朱育新 邹仕钰



海东市-17

杜文忠 郭 勉 贺延西 贾国明 蒋国栋

康吉林 李锦业 李启文 李照明 刘佐奎

裴得品 祁昌智 王国成 王裕霖 张长林

赵成英 郑有海



海北州-3

侯贵民 吉正龙 李怀云



海南州-1

牟国瑞



海西州-6

雷雅寒 刘凤林 刘正昆 邵爱凌 贠蕊娥

张太平



评审感言

陈治元


  2020书法篆刻展览作为四年一届的省展,在所有省内书法篆刻展览中具有最高权威性,反映着四年以来全省书法篆刻创作的最高水准,因此,受到广泛重视。加之这次展览借鉴国展做法和经验,为鼓励书法创作者全面发展,允许一人投不同书体创作作品,因此投稿踊跃,投稿量创历次展览记录。

  从评选看,总体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尤其有数量不少的新人涌现,令人欣喜。作品呈现如下特点:一是省书协为弥补我省书法创作短板,开办的隶书、篆书与篆刻培训班起到了推动学习创作的作用,新人较多,创作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在入展作品中占比相对增大;二是创作骨干自发举办的工作室培训,以老带新,成绩显著;三是女性书法创作队伍逐渐扩大,成绩不可小觑,值得鼓励。这些都反映出我省书法学习、创作全方位发展态势。但也有不足,主要是创作中坚后劲不足,没有出现令人欣喜的足以冲击国展的作者和作品,老套路较多,缺乏在传统基础上能够融通、求新、具才情、有想法的作品。篆隶作品尚处在基础阶段,比较薄弱,师生相像现象仍未改观。要涌现出较多创作人才,形成可与全国比肩的创作队伍,还需要协会和书法家们付出更大努力。



王永洲


  此次“2020青海省书法篆刻展览”,省文联、省书协予以极高关注度。省书协成立以来,虽有“九五全省书法展”,但一直没有形成届展,实为憾事。今年省书协全力打造这个展览,以“2020”纪届,将展览每四年举办一次,如同“全国第×届书法篆刻展”一样,高度体现“连续性”,和“最高规格”。这个展览将为进一步推动全省书法人才的培养和书法创作的提升,有积极深远的意义。

  这次评审参照中书协的评选规则,分工极细,行草、楷书、篆书篆刻、隶书四个评审组外,还设监审组和观察团,各行其事,认真负责。评审原则守则及评审程序方法都一清二楚,便于操作。评审过程:第一步,分组初评;第二步,各组又交叉互评,真还捞出一些落选的较不错作品,不致遗漏;第三步,入围作品全部悬挂,然后全体评委投票复评、终评。参评作品全部覆盖姓名并编号标记,评审过程中出现小问题,及时讨论研究解决。整个评选过程充分体现了公正公平性、学术专业性、阳光规范性。

  从作品的创作这一角度谈谈自己的想法。

  第一,多读书,广见识,专临一家与广泛涉猎等等,与创作不无关系。我觉得书法创作如同鲁迅先生创作小说一样,要极重“典型性”,如临“二王”、或“苏字、米字”,须在临摹上下功夫,吃透笔法很重要,完全理解其精神气质,要多动脑子作比较、研究,笔法特征及结构特点谙熟于心,还要把握细微的风格变化,如此,创作中方有谋略、方有驾驭力。

  第二,创作始终是“两条腿”走路,既要体现古人的优秀笔法,还要有自己的个性。在现今创作中,集古人字,生吞活剥者居多。行草书作品扎堆现象严重,写“二王”“书谱”一类的作品太多,尤其是小字作品。相对而言,字稍大一点的、能融化吸收古人作品风格、又有自己想法、驾轻就熟的作品少之又少。虽然年轻作者好的一面是敢于临帖、敢于吸收,但写出有个性的作品还是极有限。这一点今后创作中应予以重视才好。

  第三,参展的唐楷作品几乎全军覆没,这并不是评选上有问题,而在作品本身。关键是临帖与创作上没有把握住,有些作品虽忠实于古人作品,体现唐楷原貌原样,但是或呆板、或轻佻、或走样,全无古人的力量与趣味,没写出古人古质朴茂、浑厚天真的风格。

  第四,繁简混用和错别字出现不少。创作作品宜全用繁体字,但不少作品插入不少简化字(当然,草书另当别论)。有一幅作品书写的水平很高,但因为错别字被淘汰了--一个简单的“初”字,显得不够严谨。

  第五,落款不合度。有一幅楷书对联写得不错,但落款行草水平较差,加之草草处理很不协调。落款也要多学习多参照,用长款或穷款,与正文相得益彰才好,这方面也体现出一个作者的文学修养。



徐小江


  2020青海书法篆刻展的评审工作,是我省书协30多年来制度最完善,程序最严密的评审,更加体现了公正、公平、阳光的原则。

  作为唯一女性评审委员,每一次的评审都让我十分关注女性作者的参与人数和书法创作水平。此次展览投稿总数423人552件,其中女性作品65人72件,占总数的15%,在经过初评、复评和终评之后,入展作品117件,其中女性作品入展只有18件,占入展总数的15%,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到我省女性作者的群体概貌。在我省首届少儿展中,我清楚的记得投稿和入展的男生和女生的比例是各占50%的。这是否能让我们女性作者思考一下其中的原由呢?多年前的一些展览在评审时,只要是看到女性作者,我都会情不自禁的喊一声“手下留情,这位是女作者”,这或多或少都有些照顾之嫌,但随着近年来评审机制的更加完善,更加严密,作者的名字是根本看不到的。女性作者们,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正、公平啊!这也对我们广大的女性书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我们广大的女性书者能更加热爱和钻研书法艺术,能有巾帼不让须眉之志,尽自己的一份努力,把祖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李炳筑


  2020青海省书法篆刻展是青海省最高书法展览,4年一次。有幸参加此次评选,感受有四:

  一、组织周密。在评审前,省书协做了大量工作,把每位作者署名用白纸遮住并编号,做到按书体归类,在这次按书体评审中,加快了节奏。

  二、交叉互评,行草组和楷书组交叉打捞初评落选作品,各有收获,最终各有一件作品入展。避免遗珠之憾。也算一次创举。

  三、复评11位评委淘汰制打票,对所有初评过关作品打票,超过半数评委不认可则淘汰,现场出结果,既保证公平、公正、公开,又大大提高评审效率。

  四、审读环节,评委对各初评组入选作品文字把关,因繁简失准、缺笔少画、字法模糊,内容因文词文意不通,淘汰部分作品,着实让人惋惜。



习建林


  10月15日,2020青海省书法篆刻展评审工作在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举行,本次展览共收投稿作品423人552件,经过初评、交叉互评、复评、终评及审读审议等环节,评选出入展作品117件。

  此次评审工作,省书协继续深化与中书协评审工作机制接轨,坚持公正、公开、公平、阳光透明的评审原则,评审前召开专题会议对评审委员及工作人员提出具体要求,并组织学习了《2020青海省书法篆刻展评审原则及评审委员守则》、《2020青海省书法篆刻展评审程序和办法》,评审过程中继续采用遮挡作者姓名的方法,最大限度地避免人情因素对评审结果的影响。 

  为保证评审过程高效、严谨、公正。本次展览首次邀请了省文联机关纪委人员全程监督评审,初评首次成立楷书组、行草书组、隶书组、篆书篆刻组四个评审组并采取交叉互评的方式,首次量化各书体投稿数量、初评数量、复评数量、终评入展数量,首次采用激光笔打票。

  篆书篆刻评审组石力主席为组长, 我作为评审成员之一,有幸参加了整个评审全过程,从入展的23件作品来看(篆书11件,篆刻12件),基本代表了我省目前篆书篆刻创作的真实水平。从作品的取法层面来看,此次展览作品取法广泛,篆书上溯甲骨文、商周金文、战国各系文字、秦刻石、汉碑刻、汉金文、唐宋篆书、明清篆书;篆刻作品涉猎古玺、陶印、秦汉印、鸟虫印、明清流派印等。篆书印象较深的是看到一幅汉篆作品很有水准,篆刻作品看到一幅陶印作品、一幅将军印、一幅鸟虫印及一幅封泥印的制作比较出彩。从存在的问题来看,一是篆书作品仍然存在模仿或变相抄袭、模仿当今名家或全国展入展作品的现象;二是错字硬伤依然普遍,几幅尺幅较大的作品写的不错,能看出来作者花了大力气,然明显的几个错字硬伤,让评委很是遗憾。三是创作能力亟待提高,篆书作品大多处于集字状态,几位篆刻作者印屏内作品半数为临摹的古印。四是刻、拓边款的能力亟待提高,总体来看大部分篆刻作者只重视印文创作,刻、拓边款的能力普遍欠缺。

  希望大家要增强对传统经典文化学习,加强文字修养,循序渐进,期待更大的进步,以上与各位道友共勉。



任学军


  备受青海书坛关注的2020青海省书法篆刻展评审工作结束,该展览每四年举办一次,为青海省最高级别的综合性书法篆刻展,无论是投稿数量的增加,作品质量的提升,反映了书法作者对此展的高度重视。

  展览收稿500余件,书体齐全,风格多样,是省展收稿数量最多的一次,行草书投稿数量最多,小行草以晋人意趣风格为多,颜、米、赵、苏、赵之谦等历代书家均有涉猎,大字行草书多取法黄庭坚、王铎等书家。初评中大多作者因入古不深、功力尚浅、创作能力不足落选。在第二轮复评的集体打票环节评审中,有几幅作品取法雷同、笔法相近、面目相似而惨遭淘汰。作品文字审读环节中,有六七幅作品因有文字硬伤未能入展,甚为可惜。



谢全胜


  此次展览投稿量比往届增大不少,书体品类齐全,涉及面广泛,可喜可贺的是有不少的新作者的涌现,也是青海史无前例的最为盛大的一次书坛盛宴。

  评审全过程阳光、透明、公平、公正,经过初评及交叉互评、复评和终评三个环节选出百余件作品入展。呈现出青海书法的最高水平,令人欣慰。同时也有些不足:其一是对古代法帖的研习不够深入和理解,导致创作时两张皮。其二是篆书作品线质弱,缺乏墨色变化;隶书作品表现不纯粹,肆意的变形,过度的造势,显得不够自然古朴;楷书呆板、僵硬,不够流畅、灵动,缺乏生命力;行草书缺乏创作能力,使得临帖和创作脱节,不能够有效地结合和转换,呈现出“集字作”和“自我作”。诸类作品难以冲刺国展,无法面对国展大军的考验。

  总之,要在传统上下功夫,打牢基础,沉下心去做功课,带着思想和思考去学习,化传统为己有,须静思,待努力提升。



李宛谿


  评审和以往不同,分成了四个组:行草、篆书篆刻、楷书、隶书,评审过程中评委们很认真。落选的作品普遍存在以下问题;①临帖作品,②基本功较差,③章法一般,错字漏字。④平时不临帖,信马由缰创作。楷书组在评审中全面照顾到了各个领域,小楷、唐楷、魏碑等均有代表作品入展。

  入展作品从各方面看都比以往水平要高,遗憾之处:其一是没有见到榜书作品。其二是没见到写的文雅、静气、平和安静的作品,入选的作品大都是粗狂、豪放、灵动,沉雄。大概这也是跟时代人们的审美有关………。



孙发祥


  本人作为这次评审的监审组成员,对评审活动进行了全程监督。作为青海省首创的四年一次的大型书法展,对这次书展有下面几个感受:

  一、投稿数量多,本次书展受到了广大书家和书法爱好者的热烈响应,投稿数量较以往明显増多,且各书体都有,风格多样,取法多家,史上主要的名家碑帖几乎均有所涉及,来稿中行草书仍然占近一半,篆书篆刻和隶书的量有所增加,整体水平有了提高。

  二、评审准备工作充分,特地租了学校的体育场馆,搭了架子,聘请了20多名志愿者,承担了分类,编号遮挡作者姓名,展示、悬挂、记录等工作。

  三、评审过程严格公正,成立了评审委员会,下设评审组、监审组、协调工作组。评审组分为楷书组、行草组、隶书组、篆书篆刻组,除主席团成员外,还聘请了参加过国展、专业成绩突出的人员担任评委。

  为严肃评审纪律,特邀请省文联纪委同志参加监审,监审组有3位成员,全程监督评审活动。

  评审分为初评、交叉互评、复评和终评几个环节。召开评审预备会,宣读评审原则、评审纪律,讨论通过评审程序和办法。评审实行淘汰制,初评时,只要有一位评委说留则留,以避免岀现遗珠之憾。初评后,各评审组交叉互评,在淘汰作品中再寻找是否有遗漏的好作品。初评、复评期间允许争论,提出不同意见,相互讨论,投票环节则要求独立投票,不允许发表意见,避免导向性意见,禁止拉票。

  加强了文字审读,错别字的审查。在考虑文字的庄重性和规范性的同时,又考虑约定俗成的书写习惯。有争议处,查阅工具书,对认定错字或繁简同篇的,还须得到多数评委同意。

  最终评出了117件入选作品,充分考虑了各书体的均衡发展,篆书篆刻、隶书均占有相当比例。

   此次评审工作与中书协评审机制接轨,实行了阳光评审、学术评审、规范评审,采用较为先进的激光笔投票,保证独立性、公正性的同时提高了效率,纪律更严明,程序更规范,达到了维护作者权益、引导青海书法创作导向的目的。

  评审过程中看到的几个问题罗列如下,期望书法爱好者在以后创作投稿时留意。

   一是模仿时人今贤作品的问题。学习今贤作品可能入门较快,易上手、易入展,但弊端也显而易见,照搬照仿,缚住了自己的思想。如果对古代名帖研读不深,对古人总结的技法缺乏系统的训练,则不可能走远。今贤的成绩,是他们多年研习古帖基础上的心得和自己的解读,应该了解、借鉴他们的学习创作规迹、经验方法。只有深入传统,取法乎上,向古人学习才能走得更远,在具备一定能力后,再借鉴学习当代人也未尝不可。

  二是还有些作者可能书写量少,因而线条质量偏弱,少变化,不厚实。整体平稳有余,缺少势的飞动,缺乏神采,飘逸者留不住、沉着者不灵动。还有些作品偏重临摹,拘泥于字形笔法,亦步亦趋,没有自己的思想,风格雷同而被淘汰。“古不乖时,今不同弊”,以古人之法,直舒胸意,表现时代特征,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三是错别字。此次评审专门增加了文字审读、字法审读环节,目的就是引导作者提高艺术修养,避免出现此类硬伤。审读中发现有繁简混用现象,而有明显错字的问题更为突出。作品完成后,作者沒有仔细检查,有几幅作品,整体效果不错,因有明显错字而遗憾落选,有幅自撰联明显不合楹联格律要求,也遭淘汰。

  四是小字作品偏多,大字作品少。一眼望去,全是小字,密密麻麻,风格近似,很难跳出来。现代展览重视展厅效应,评审中记得有一幅隶书大字作品比较醒目。大字作品重气象,其用笔,结字和墨法要求相对高,只有多锤练,多实践,不断摸索,假以时日,一定会有所得,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



牛库山


  有幸以监审组成员身份参加2020年青海省书法篆刻展评审工作,有如下粗浅认识。整个评审过程以专业、规范、公平、严谨概括:一谓专业。这次评审在初评中首次采用篆书篆刻、楷书、隶书、行草书四个评审组分组评审,各评审组成员都是本书体省内专家,体现了专业性。二谓规范。评审分初评与交叉互评、复评、终评三个环节,每个环节设定入选的比例件数,逐步淘汰,确保入选作品质量。三谓公平。复评、终评11位评委全体打票,要求评委只投票,不能发表自已的看法,6位(含)以上评委打出淘汰票的作品被淘汰出局。对评审过程实行严格的监督,为此,省书协特邀省文联机关纪委书记参加评审工作,努力确保评审工作公平、公正。四谓严谨。为保证评选出作品的质量,终评中进行文字审读,对错字别字、繁简混用超比例、临摹的作品进行严格审查,最终确定了入选作品117件。

  入展作品真实展现了我省书法创作水平,为今后书法作品的公平规范评审起到了示范引领。



刘建平


  这是青海省书协举办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展览,投稿552件作品,入展117件,也是淘汰率最高的一次展览。

  因此,评审也更加严格:评审过程中手机由组委会统一保管,评委也更加自律,除了严格的评审制度和保密要求,评委首次使用激光笔投淘汰票,初评按书体分组评审,再由所有评委投淘汰票,评审速度加快,效率大大提升。

  这些是此次评审的几个亮点。

  此次投稿,隶书共95件作品,也是综合展览中收到隶书作品最多的一次,规则要求由隶书组初评,再与篆书篆刻组交叉互评,以避免遗珠之憾。

  最后11名评委从初评作品中投淘汰票,六人以上评委确认才可落选,最后保留17件隶书作品入选,竞争激烈。

  就隶书作品普遍存在的不足谈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第一、从作品整体来看,除了不多的几件好作品以外,其余存在临帖功力不够,线条偏弱,字形随意,法度不严,过度创作,整体缺乏视觉冲击力的普遍现象。

  第二、大字创作较少,大字是学习隶书的重要一环,也能为写好小字创造条件,另外作品缺乏书写性,不流畅,笔法单一,捻管、绞转、铺毫等这些隶书常用笔法运用的还不够大胆,不够到位。

  第三、落款依然是隶书作者的弱项,需要作者多多临习行书、章草等隶书常用的落款书体。

  第四、选择书写内容较为随意,不够新颖,自创较少,同时错字、漏字也时有出现,影响作品质量。

  第五、虽然汉碑是学习隶书最基本范本,但为了书体的多样性,也可选择临习秦简 、汉简 、 楚简 、清隶等。



胡晋峰


  2020青海省书法篆刻展作为我省书法篆刻界规格最高的届展,无论从参与作者和投稿数量上都创下了新高。投稿作品总体上讲取法乎上、气象万千,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各体书或多或少都存在字法问题的硬伤。有不少作品从创作层面上讲,非常到位却因字法问题被淘汰,令人惋惜。其二,对于如何继承传统、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有些作者思路不够清晰。一方面,有些作者对历代书法经典的学习不够专一和深入,作品缺乏感染力。另一方面,有些作者的功底扎实,但不能做到食古而化、勇于创新。如何创作出符合时代风貌、具有个人艺术语言的作品是当代书法人最大的命题也是当代书法人的责任和义务。



王春生


  这次书法篆刻展评审机制较为缜密、科学、规范,整个评审过程充分体现了学术、公正、公平。入展作品风格多样,能看出我省书法作者对传统的尊重、认知和把握,既能体现出深厚的传统功力,又展现了个人的审美追求。但稍感缺憾的是:书体之间比例极不平衡,行草书数量较多,水平高;篆隶书、篆刻作品相对较少,水平偏低;小字作品多,大字少,视觉冲击力强的作品少。

  坦率地讲,看完全部复评作品后,个人感觉这届书法篆刻展中篆书和隶书作品整体水平偏低,部分老作者水平尚在,但绝大多数作品不够理想,是因为不设奖?还是其它什么原因?大多数都是小情调、小趣味作品,那种气息高古、雄浑、博大气象的隶书作品寥寥无几。作为始于秦、盛于汉的隶书,基本上都是古质朴茂、浑厚天真一脉,整体气象磅礴壮美,无不呈现出骨力通达、气象超迈的神采。张迁碑虽然相对柔美,但柔中带刚、骨力铿锵。

  全省大展是一种导向,倡导的应是书法的正大气象。所以,我们还应该重新去理解“笔墨当随时代”这句话。“随时代”,并不是一味的在形式上创新求怪求巧,其前提首先是传承。反观本届展的隶书作品,流走浮滑的不在少数,从入展的17件作品来看,大多数作品有欠缺扎实临帖的问题,摹仿作品较多。问题在于创作作者缺乏书法本体意识和文化本体意识,反而在形式美和趣味上花大力气,虚张声势,俗化了作品艺术性,以致顾此失彼,这个问题从被淘汰的作品中可一窥全豹。这样的结果与作者平时在研习过程中对于法帖的理解、综合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其实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 

  一般人可能会以为篆书很简单,认为不过就是垂直水平的直线和简单的转弯,稍加练习就可以掌握了,其实不然。篆书看似简单,实际上很困难。篆书的难,就在于笔画要始终如一,结构也要严谨端正,要写到每一笔画、每一个字都符合要求,线质基础要扎实,除了要有超高的稳定度,也要有绝佳的字距掌握能力,以及现代人不容易做到的长时间沉静书写。

  很多现代书法家的篆书作品,甚至连篆书笔画的力道都无法掌握,只是借用篆书的字体,很豪迈地在纸上乱涂罢了。所以书法要想创新,如果不具备基本功夫,任何尝试、创意、创新,都是白费功夫!

  加强临古、不断提高临摹及创作的水平乃是全省书家的第一要务。



吴有生


  有幸应邀为2020青海省书法篆刻展学术观察团成员,参与了评审工作全过程,有如下观感:

  本次投稿共423人552件作品,为历次展览之最。原计划终审入展100件,考虑质量、数量,有所突破,最终入展117件,按照“每位作者限入展一件”原则,入展作品约占投稿人数的28%。

  评审委员会由评审组(行草、楷书、隶书、篆书篆刻四个小组)、监审组组成。另设学术观察团2人,以全方位观察并客观地评价评审工作。

   为做好评审工作,省书协制订了《2020青海省书法篆刻展评审委员守则》及《评审程序和办法》,召开评审预备会组织全体评委逐条认真学习并通过《守则》、《办法》。

  评审工作坚持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实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阳光评审与规范评审。各组评审人员能认真遵照守则要求,严格执行评审程序和办法。所有作品全部用编号纸掩盖作者姓名部分。在初评、交叉互评、复评、终评的全部评审过程中未见任何违规现象。评审中几次遇到学术方面的疑难问题,均由评审委员会及时组织裁决,避免了误判,增强了评审的规范性。为了避免和减少遗珠之憾,评审委员会经认真商议,对各书体的计划入展数量适当调整。

  总体感觉本次评审很好,是值得投稿人员和广大书法爱好者信赖的。

  评审结束后评审委员会召开评审总结会,组织大家进行了认真总结,并对今后进一步搞好评审工作,促进我省书法艺术事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当下青海书法创作现状蠡探

---以2020青海省书法篆刻展为例

                                               吴 佩 鹰

  10月15日2020青海省书法篆刻展评审工作在西宁圆满完成。此次展览共收到423人552件投稿作品,为青海书法展览历时之冠。经过评委会严格评审,共有117件作品入展。本文从年龄、性别、地域、书体等方面对当前青海省书法创作状态进行数据和理论分析。

  一、年龄结构:

 年龄

投稿人数

投稿比例

入展人数

入展比例

18岁-40岁

 87

 21%

 32

 27%

41岁-65岁

 277

 65%

 86

 73%

66岁-81岁

 59

 14%

 0

 0%

  此次展览年龄跨度较大,最小者18岁(3人),最大者81岁(1人)。我们将年龄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从投稿和入展比例来看,发现当下我省创作骨干仍集中在41—65岁年龄段,其中55岁、58岁、52岁三个年龄群体(属60后)投稿人数最多,分别为28人、25人、24人,占这一年龄结构的10.1%、9.0%和8.7%;而从18—40岁的年龄段来看,投稿人数所占比重虽然不高,入展比例却提高了6个百分点,尽管中老年书家投稿、入展人数有绝对优势,但可以看出,同等情况下(18—40岁23个年龄点;41—65岁25个年龄点)中青年作者的创作能力要强一些,由此可以粗略推断,当下我省中青年书家的创作情绪、技法、书法审美导向要略高于中老年书家。这与省书法家协会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我省书法人才队伍建设有很大关系,青年入展作者中一部分作者(15人)就是“雏凤新墨”80后青年书家,这为下一阶段我省如何进一步提高青年书家梯队创作水平,尽快实现更多国家级会员注册提出了挑战。

  二、性别结构:

性别

投稿人数

投稿比例

入展人数

入展比例

 男

 487

 88%

 99

 84%

 女

 65

 12%

 18

 16%

  可以看出,女性投稿率要远远低于男性投稿率,入展率自然不高,这与中国古代和当下全国书法发展情况相类似,一部《玉台书史》也只记载了古代寥寥二百多名女书法家,就我省来看,从少儿展男女比例均衡,到承办全国妇女书法展,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其次,从各类书法培训机构到全国大学书法专业教育来看,都不乏女性学生,抛开文化观念等不论,当下这一现状的改变还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只能静待花开莲现。
  三、地域及教育结构
  由于经验问题,一些投稿作者并未写清楚具体地址,我们无法准确统计,但就现有地域数据分布来看,仍以西宁地区作者为主,其次是海东;与以往展览不同,此次展览收到许多来自海北、海西、海南、黄南、果洛州以及在全国其他地区(北京、宁夏等)的青海书法创作者的稿件,体现出我省书法创作队伍地域分布广泛、职业种类多样化等特点,这既有利于全省范围内的书法审美、实践的普及,又有利于创作者对书法艺术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和提升。另外,收稿过程有两个情况值得我们思考:一是出现了一些集中几件作品是来自同一个地址的情况,且年龄不大,推测是同一个辅导机构或是同一个老师的几个学生,表明我省的书法普及教育在一些地区已蔚然成风,但就入展情况来看不容乐观,这需要我们关注基础书法教育中审美标准的厘清及提升问题;二是投稿作者中有大学生,其中还有书法专业的大学生,知识结构来看,还有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我们欣慰地看到我省书法创作队伍中开始注入了科班生、高学历的新鲜血液,或许,这将是一股“涌动的暗流”,他们能带动或引导青海书法朝着专业化、学院派的方向发展,放眼全国,这本身也是书法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书体结构
书体

稿件

投稿比例

入展数

入展比例

行草书

248

 45%

  58

49.6%

  楷书

100

 18%

  19

16.2%

  隶书

 95

 17%

  17

14.5%

  篆书

 74

 13%

  11

  9.5%

  篆刻

 35

 7%

  12

10.2%

  行草书仍然为大类。整体来看,我省创作者取法广泛,对古代各个书家、书风流派甚至到近代书家等均有所涉猎。较之以前,篆书篆刻取法多样,篆书有小众化的中山王、篆刻有鸟虫篆等;隶书取法高古,有不少秦隶、简牍隶书和金农体作品,然而从入展情况看,这些作品技法显然不够成熟;行草书大多集中在唐宋书风,二王与其他书风作品相对较少。总之,一是惜无大字作品,缺少草书作品;二是个别作者或临摹当代书家,或标新立异,没有遵循书法艺术规律、深入经典,做到与古为徒、守正创新,书法审美认知水平亟待提高。


评审委员会


 主 任:谷晓恒

 副主任:石力

 评审组:

 组 长:陈治元

 成 员:

 行草书组:

 陈治元 李炳筑 任学军

 楷书组:

 王永洲 徐小江 李宛谿

 篆书篆刻组:

 石 力 习建林 胡晋峰

 隶书组:

 谢全胜 刘建平 王春生

 监审组:

 组 长:孙发祥   

 成 员:刘淑萍 牛库山 王光献    

 学术观察组:

 吴有生 吴佩鹰   

 协调工作组:

 郭 强 陈冬梅 (城市学院志愿者20人)



评审花絮




书画名家网 © 2020 dangdaishuhua.cn
本站点击量:6297605次
关于本网 联系我们
粤ICP备20028477号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
                     技术支持:网站建设